【民族团结一家亲】五十六号馕坊诞生记

2019年06月12日 15:37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

  6月10日,在米东区古牧地东路北五巷路口五十六号馕坊内,阿力木 · 阿不都力(左三)与父亲阿不都力 · 阿沙(右一)、母亲(右三),正在乌鲁木齐市101中学驻米东区永乐社区工作队队员马佳慧(右二)、陈铁军(左二)以及工作队队长田彦贵(左一)的帮忙下打馕。

  乌鲁木齐晚报讯(记者宋建华摄影报道)说起馕坊,乌鲁木齐人都不陌生。

  在米东区古牧地东路北五巷路口有一家馕坊,与其它馕坊不同,它记录了一段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

  6月10日一早,19岁的阿力木 · 阿不都力与父母便在弥漫着皮牙子香味的“五十六号馕坊”里忙碌着。

  阿力木 · 阿不都力告诉记者,馕坊之所以取名“五十六号馕坊”,是寓意56个民族大团结。

  众人帮忙渡难关

  正忙着打馕,电话却响个不停。阿力木 · 阿不都力说,是附近餐饮机构订购馕的。

  订单加上零售,馕坊每天要打近400个馕,除掉房租,每月有1万多元的收入。

  之前,阿力木 · 阿不都力父亲打零工,母亲当保洁员,全家每月有4000多元收入。

  去年年初,父亲患高血压住院,而他正在学打馕技术,全家只能靠母亲每月不足2000元工资为生。

  困难时刻,阿力木 · 阿不都力家的结对亲戚、市101中学驻米东区永乐社区工作队队员陈铁军将情况反映给社区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田彦贵。

  田彦贵组织工作队和社区从解燃眉之急和谋长远之计两方面,帮阿力木 · 阿不都力过坎儿。

  工作队成立了帮扶小组,帮阿力木 · 阿不都力家申请救助资金,并上门帮忙。

  一个月后,阿力木 · 阿不都力的父亲康复出院,但丧失了部分劳动能力。考虑到阿力木 · 阿不都力学打馕已出师,工作队打算帮他开一家馕坊。

  去年8月,工作队和社区多方联系,为阿力木 · 阿不都力找到了一个临街的店铺。房主得知情况后,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将房子租给阿力木 · 阿不都力。

  馕坊要用燃气和电,工作队协调电业部门为馕店拉线路,社区帮忙协调了燃气问题,并协助阿力木 · 阿不都力购置了环保馕坑。

  去年9月中旬,馕坊试营业,营业当天就卖出去300多个馕。

  馕坊顺利开业

  6月10日,临近中午,买馕的人越来越多,阿力木 · 阿不都力全家有些忙不过来了。

  “我来了!”随着馕坊外传来一声招呼,阿力木 · 阿不都力笑着说:“我姐来了。”

  来的人是25岁的工作队队员马佳慧,也是阿力木 · 阿不都力父亲的干女儿,她忙完入户工作,趁着休息时间来帮忙。

  “我姐是帮扶小组成员,我爸生病,她帮我爸买药端水,还帮我们打扫卫生,跟我们家人一样。”阿力木 · 阿不都力说。

  阿力木 · 阿不都力有个亲姐姐,多年前因病去世了,他父母看到马佳慧后,就特别想认她当干女儿。

  知道情况后,马佳慧当即同意。她说,阿力木 · 阿不都力家做了好吃的会想到她,遇到大事小事都找她商量,她早把他们当亲人。

  去年5月份,阿不都力 · 阿沙夫妇认马佳慧当干女儿。

  帮忙开馕坊,马佳慧把这件事当成“家里事”。试营业后,馕坊要申请营业执照,马佳慧带着阿力木 · 阿不都力去办。

  办执照要报名字,阿力木 · 阿不都力和马佳慧商量了半天,最终想出了“五十六号馕坊”并注册通过。

  去年10月1日,“五十六号馕坊”正式开业。

  不忘相助帮邻里

  前来买馕的顾客刘辉说,他经常来买馕,这里的馕味道好。

  听到夸奖,阿力木 · 阿不都力腼腆地笑了笑:“我们的馕原材料好,味道就好。”

  馕坊开起来后,阿力木 · 阿不都力的父母给他订了一条规矩:诚信打馕。

  阿力木 · 阿不都力用的面粉、鸡蛋、牛奶、芝麻、核桃等原料都挑最好的,每个馕饼用的面都要过秤,必须达到一定重量。

  质量赢得口碑,“五十六号馕坊”成了社区的品牌。

  当日中午时分,阿力木 · 阿不都力装上四个馕,让父亲送到邻居阿瓦尔古丽 · 艾海提家。

  阿瓦尔古丽 · 艾海提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家庭生活困难。馕店开业至今,阿力木 · 阿不都力基本每天都给她家送馕。

  “大家帮忙,我们的日子过好了,我们也要帮别人。”阿力木 · 阿不都力说。如今,阿力木 · 阿不都力和父母都是社区的志愿者,逢年过节,他们都会带着馕慰问社区困难人群。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