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榜样

2019年06月16日 12:39   来源:《求是》

  榜样,有无穷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

  这千千万万个北京榜样,代表着北京的方向、北京的潮流、北京的高度。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可以从他们的思想境界中加深理解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

    ——题记

让爱敲门

  

  殷金凤,中共党员,原北京国棉三厂职工,2000年下岗,旋即竞选社区干部,担任呼家楼北社区党委书记兼居委会主任。那一年,她37岁。

  

  呼北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35栋居民楼和4个平房院,产权复杂,环境脏乱,没有物业,纠纷连连。有人总结出“八多八难”:老年人多、下岗失业人员多、困难群体多、矛盾纠纷多……用电难、吃水难、行路难、买菜难、停车难……

  

  很快,她推出了“十必访”工作法:空巢老人必访、特困家庭必访、下岗失业人员必访、矛盾纠纷必访……

  

  一天,23号楼魏大爷拉住她的手说:“可算把你盼来了!如今连山区都能看电视,我们的电视却成了摆设。”

  

  殷金凤说:“您放心,我马上就办!”

  

  打电话联系有线电视公司。对方兜头一盆冷水:“这是赔钱工程,我们不干。” 殷金凤没有放弃,连续拜访十几次。对方终于感动:“就冲您这份实心,我们赔钱也干了!”

  

  呼家楼南里的筒子楼,下水管道经常堵塞,污水四溢。这个难题持续二十多年,怨声载道,殷金凤去找产权单位交涉。她每天早晨出发,带一个面包一瓶水,上门诉说。厂长拒不见面。最后,在厕所门口,把厂长堵住。工厂投资5万多元,对下水管道彻底改造。

  

  有一天,殷金凤看到一则新闻:某市某小区有一位“空巢老人”病死家中,过了很久才被发现。呼北社区也有300多位“空巢老人”,他们的晚年生活需要特殊关照啊。

  

  经过一番策划,社区启动了“让爱敲门”行动,要求各位楼门长每天必须入户走访。

  

  十多年来,殷金凤千辛万苦、多方筹资,别出心裁地对院内一个老旧自行车棚进行改造,建成一个300多平方米的便民服务中心。针对居民所需,引进各种服务。

  

  2018年9月26日,“殷金凤工作室”揭牌成立。这是北京市首个以社区工作者命名的工作室。

  

  春秋18年,当年的破旧混乱大院,早已变成一个清新和谐的文明社区!

  

  “北京榜样”任士荣,是新中国手风琴事业泰斗级人物,1996年退休后自告奋勇成为一名志愿者,无论年龄、职业,只要喜欢音乐,都可以免费跟他学琴。20多年来,他每周两次到社区免费授课。图为他教过的盲人学员在举办音乐会。首都文明办供图

  

  在东城区夕照寺西里的深巷里,每天都能看到一位年过花甲的大妈。她,就是梁萍。

  

  2017年4月,梁萍主动报名,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小巷管家”。“巡、访、做、报、记、刷”,是岗位的“六字工作经”。她字字落实,毫不含糊。

  

  就说 “巡”吧。要求一天三巡查,但她自定的目标是5巡、6巡,有空就巡。再看她手绘的小巷地图,不仅标明建筑物、垃圾桶、灭火器、树木、花箱、宠物取纸箱的准确位置,还有每栋楼的居民数、党员数,以及低保户、残疾人情况。

  

  看到垃圾,随手捡起;发现污垢,随即擦净;出现小广告,立马清理;居民有什么需求和意见,即刻记录,向街道反映。

  

  有人反映光污染。她录像、拍照、上报、追询。

  

  暴雨如注,地面水篦子堵塞。她把伞一扔,双手疏通。

  

  在天天路过的背街小巷,在夜夜行走的胡同深处,到处是“朝阳群众”、“西城大妈”、“海淀网友”和“丰台劝导队”的身影。

  

  咱们的“悄悄话”

  

  1993年,郑丹娜大学毕业,来到朝阳区垂杨柳中心小学。第二年,她就当上了班主任。

  

  低年级学生特别爱说话。几十张小嘴巴,像麻雀一样“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

  

  郑丹娜发现,孩子们的声音里,传达着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丰富信息。但几十个学生都在说,一些重要信息就遗漏了。

  

  于是,她别出心裁:用图画和文字与孩子对话。

  

  一年级孩子年纪小、识字少。郑丹娜设计了一张“心情晴雨表”,让孩子们在贴纸上画笑脸或者哭脸表达心情;年龄稍大的孩子,有些心里话不愿当面说,怎么办?郑丹娜设计了“悄悄话交流本”,成为孩子们释放心情的秘室。

  

  “悄悄话交流本”像一片青翠的园林。她和孩子都变成了绿树,根相连,枝相牵,叶相亲,窃窃私语,心灵交融,一起度过春秋冬夏。

  

  当学生犯错误时,“悄悄话”坚定孩子改正的决心;当学生心里郁结时,“悄悄话”帮助他们及时化解;当学生对老师提出质疑时,“悄悄话”耐心地解释;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悄悄话”就成了颁奖的“小喇叭”……

  

  发现小乌龟下蛋时的新奇,和好朋友争吵后的无奈,被父母误解时的委屈,甚至难以与人言说的“家丑”,孩子们都会悄悄地说给郑老师。

  

  二年级女生王思涵给郑老师写下这样一篇悄悄话:“我觉得自己很孤独。在家里爸爸妈妈的工作都很忙,没时间陪我。从幼儿园开始,我就没有一个固定的好朋友。看着别的同学都有自己的好朋友,我就更寂寞了。老师,我没有朋友,就像天空中一朵孤独的云,这儿飞飞,那儿飘飘……”

  

  在郑丹娜印象中,小思涵是一个阳光女孩,总是黏着老师说这问那,怎么还会孤独呢?

  

  她突然明白,孩子的内心和表面,有时候真的不一样。

  

  于是,开班会的时候,她在征得小思涵同意之后,向全班同学宣读了这篇悄悄话。

  

  读完之后,沉默片刻。

  

  几个小姑娘哭了,随即站起来,大声说:“思涵,我要和你交朋友!”

  

  互写“悄悄话”,不仅沟通和激活了孩子们的心灵,更大大提升了孩子们的表达能力和写作兴趣。十几年来,郑丹娜的班里,累计有数百名学生在全国各类演讲和作文大奖赛中获奖。

  

  20年如一日,郑丹娜积累了400多万字的心灵“悄悄话”。

  

  她把这些原汁原味的“小秘密”梳理编织,转化成《中国孩子成功教育法则》和《全接纳,慢引导——心灵的教育》两本专著,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家长和老师。

  

  咱们的蓝天碧水

  

  廖理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曾是柳传志“门下三杰”之一,24岁出任联想集团广州分公司总经理,28岁创办自己的企业,销售额数亿。

  

  2005年,他却毅然“弃商从树”,走公益绿化之路;2014年,他更是辞去董事长职位和一切经济活动,全身心投入环保事业。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南端的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十大沙漠之一,距离北京只有180公里。京城85%的沙尘,来自这里。

  

  廖理纯决定:征战浑善达克,守卫北京蓝天!

  

  2011年5月,廖理纯带领首批志愿者,掘开了浑善达克绿化基地的第一锹土。从此,每个周末,廖理纯都会来到这里。春夏秋冬,风雨无阻。

  

  每次走进沙漠,给志愿者分配任务后,就带头挥舞铁锹,直干得汗流浃背,气喘如牛。多年下来,他手掌如皮革,十指似铁叉!

  

  廖理纯走向沙漠的时候,有一位名叫贺玉凤的大妈,正在走向延庆区北部的妫水河边。

  

  妫水河是贺玉凤童年的天堂,后来,妫水河边成了人们休闲的去处,也变成了人们随手丢弃垃圾的场所。

  

  贺玉凤心里隐隐作痛:“咱北京清亮亮的水,被这些垃圾给弄脏了。咋办?我来捡吧。”

  

  夏天,凌晨4点起来;冬天,7点出门,雷打不动。连她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捡,就是22年。妫水河,成了她放不下的牵挂。

  

  廖理纯的心啊,也时时牵挂着浑善达克的绿化基地。7年来,他已在这里建起三个绿化基地,种植赤峰杨、新疆杨、樟子松、文冠果等130余万株。

  

  郎恩鸽是延庆海坨农民滑雪队队长,2018年度北京榜样。2017年7月11日,他带领18名高水平业余滑雪爱好者成立了志愿服务性质的海坨农民滑雪队,11名队员顺利通过培训考核,取得瑞士国家职业滑雪指导员证书,具备专业滑雪教练员资质。图为郎恩鸽向瑞士教练学习滑雪技术。首都文明办供图

  

  2018年8月,他把第一基地中的20万棵松树苗全部捐给当地牧民。他说:“志愿者人数毕竟有限,教会当地牧民植树,将种树治沙的理念植入人心更重要!”

  

  20万棵树苗,7年的心血,就这么一下子捐出去了?

  

  不少人不理解。

  

  很多人对贺玉凤也不理解,甚至把她当作“拾荒人”,躲着走。

  

  贺玉凤是一个体面人啊。她和老伴儿都在农场上班,每月收入稳定,哪里需要依靠捡垃圾维持生活呢?

  

  被人当作“拾荒人”,虽然委屈,却也不算什么。真正让她难过的,是几次受辱经历。

  

  那年冬天,妫水河结冰了,有人在冰面上钓鱼。喝完饮料,随手就把空瓶丢下,还有一些包装纸、塑料袋,触目惊心。

  

  贺玉凤走过去,想捡起来。不料那人满嘴污言秽语,还冲她吼:“我钓不着鱼,你还在这里瞎晃悠!滚,滚得越远越好!”

  

  贺玉凤委屈地哭了。

  

  岸上垃圾容易捡,河里漂物捞不着,贺玉凤十分着急。一次,为了打捞一个塑料瓶,脚下一滑,“扑通”一声,滚落河里,衣服全湿透了。

  

  贺玉凤爬上岸,坐在地上,默默垂泪。

  

  当天晚上,老伴儿为她制作一把“抄子”,把杆足有三四米长。

  

  “河里的垃圾,就用这个捞吧!”老伴儿说:“唉,你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啊。一个人干事要是到了这个份上,咱再反对也没劲了。”

  

  贺玉凤的痴心,终于打动全家人。两个儿子、儿媳和两个小孙子,都加入了她的阵营。

  

  说到这里,贺玉凤开心地笑了。

  

  廖理纯也很开心:他的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大了。

  

  2013年,廖理纯又在北京沙尘暴的另一个策源地——张家口市张北县,建起新的根据地。

  

  2018年10月13日,廖理纯率领第334批志愿者,乘车前往张北植树。

  

  这批志愿者来自社会各界,有公司职员、在校学生、企业老总、博士教授,还有退休的老将军、老干部。

  

  而贺玉凤,也从一个小媳妇,变成了老太太。

  

  在妫水河边,乱丢乱扔的人越来越少,而追随“环保奶奶”的人越来越多。

  

  2014年,贺玉凤发起成立了“夕阳传递环保志愿服务队”,其中有医生、老师、环卫工人,还有延庆区的一千多名学生。

  

20多年的坚持,贺玉凤成为远近闻名的“环保奶奶”。图为贺玉凤搬运捡拾的垃圾。首都文明办供图

  

  一个人的公交车

  

  说起北京的公交车,首先跳进脑海的就是一个字:挤。

  

  如果告诉你,北京有一条公交线路,开通30年,从来没有“挤”过。你肯定会瞪大眼睛:“是真的吗?”

  

  那就是313路公交车。

  

  313路在北京西南郊,起点晓月苑,终点大王庙,全长15公里。整条线路,只有一辆公交车,一名专职司机,10个乘客席位。几十年来,被称为“最冷”的公交线。

  

  然而,这条最“冷”线,慢慢地却变成了最“热”线。

  

  司机刘宝中,今年54岁,2010年被单位选中,成为313路公交车第六任驾驶员。

  

  每天早7点,313路准时发车。刘宝中不像是去运送乘客,更像是去会见老友。哪天要是有谁没有坐车,刘宝中就会打去电话:是病了?还是有啥事了?

  

  有几位女乘客,天天坐,年年坐,从年轻姑娘变成了孩子妈妈。她们的孩子,接着坐。

  

  为了方便乘客,刘宝中准备了棉垫、凉垫、雨伞,还有清凉油、创可贴等常用药。

  

  随着沿线附近村庄陆续搬迁,乘客越来越少,乘车者多是老人和孩子。刘宝中的照顾,更加周到。

  

  一位老奶奶领着一个小姑娘来了。小姑娘名叫果果,从小与奶奶相依为命,现在要去上幼儿园了。奶奶腿脚不好,每天接送极为不便。

  

  刘宝中对奶奶说:“今后我去幼儿园接果果,您就不要来回跑了。”

  

  遇到休息日,刘宝中还带着果果去游乐园,给她买漂亮的衣服、玩具和学习用具。果果生病了,都是刘宝中送去医院。天长日久,刘宝中和果果,变成了一对“父女”。

  

  随着与乘客越来越熟悉,刘宝中发现,很多人乘车来回奔波,其实只是为了交一次费、买一点东西。于是,刘宝中又当起了交费员、采购员、快递员……

  

  居住在农场路家属院的李大爷,患有高血压和痛风,独生子不幸夭折,老伴也因病去世。刘宝中知道后,主动承担起照看老人的担子。休息时间上门,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陪老人聊天,带老人看病,就像一个孝顺的“儿子”。

  

  除夕,刘宝中照常出车。

  

  有一位大妈提着篮子上车:“宝中啊,我知道你爱吃肉,过年了,我给你做的酱肉。”

  

  刘宝中鼻酸眼热。

  

  痴心与创新

  

  1958年,吴书瑞出生在北京市的一个工匠世家,祖父是故宫里的象牙雕刻师。蝈蝈嘴边瑟瑟颤动的触须,白菜叶上清晰可见的叶脉,都给童年吴书瑞留下了深刻印象。

  

  中学毕业,吴书瑞被分配到古建公司,跟随老师傅学习古建彩画。

  

  在故宫建筑修复中,大量运用“和玺彩画”,主要线条及龙、凤、宝珠等图案均要沥粉贴金,规制最高且工艺繁琐,一个小样制作也需要费时一月之久。

  

  国庆35周年前夕,天安门城楼彩画需要修缮。

  

  天安门城楼属于重檐古建。吴书瑞负责修缮的彩画位于第二檐,相当于12层楼高。夏季酷热,烈日炙烤,吴书瑞还要穿上厚重的工作服,汗水煎着脊背,烈日烤着脸庞。最终,他出色地完成了国家交给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古建修复的优秀文化,吴书瑞建立了首席技师工作室,带徒传艺十余年,培养了许多优秀古建修复人才。

  

  吴书瑞使用天然矿物质颜料创作的“金韵葫芦”,惟妙惟肖,巧夺天工,在2016年北京国际文创产业博览会上获得“最佳展示奖”。

  

  吴书瑞在“金韵葫芦”等创作中,虽刻意创新,但在“规制”上,始终不越雷池一步。

  

  文化传承,是一份坚守,既需要一双妙手,更需要一颗圣心。

  

  吴书瑞介绍说,如今做古建修复成本高,收入少,业内不少专业人才都跳槽了。“我之所以一直坚守,就是真心希望留住古风、古建,把传统文化传扬下去。”

  

  故宫博物院乾隆花园、天安门城楼、中南海瀛台、天坛长廊和双环亭……许许多多著名古建文保工程,都留下了他的杰作。

  

  李东方,是一位传承历史文化的杰出女性。

  

  1973年,在病榻上的周恩来总理批复了一项工作:“要不惜一切代价,恢复珂罗版技术。”

  

  1974年,18岁的李东方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里珂罗版技术的第一批学徒。

  

  1983年,日本画家平山郁夫来我国访问,在参观敦煌莫高窟后,提出以日本的方式复制敦煌壁画。

  

  消息见报后,李东方说:“我们中国人自己可以复制!”

  

  她主动请缨,乘坐三天三夜火车,来到遥远的敦煌莫高窟。

  

  从此,她扎根戈壁,用珂罗版技术复制国家瑰宝——敦煌莫高窟壁画。

  

  30多年时间里,她没有收获爱情,没有养育子女,耗尽全部积蓄,完成了9个精选洞窟壁画的精心复制,为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文化财富。

  

  她还让分存在大陆和台湾的《三希帖》、《明解增和千家诗注》、《富春山居图》等国宝,第一次实现了两岸合璧展览的夙愿。

  

  在北京的科技大军中,还有一位焊“心”者。

  

  发动机,是航天火箭的“心脏”。

  

  发动机的大喷管,由248根方管组成,需要把它们焊接起来。

  

  但是,方管壁厚只有0.33毫米,薄如蝉翼。焊枪烈焰哪怕多停留0.1秒,就会把管壁烧穿或者焊漏。并且,全部焊缝长达900多米,要想一丝不差地焊接完好,堪比医院心脏外科手术!

  

  20世纪90年代,我国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发动机喷管的焊接,成为棘手问题。

  

  攻克这一超级难题者,正是高凤林。

  

  高凤林,1962年3月出生,首都航天机械公司特种熔融焊接工。

  

  我国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的第一颗“心脏”——氢氧发动机喷管,都是他亲手焊接。

  

  37年来,他先后为90多发航天火箭焊接过“心脏”。他攻克“疑难杂症”200多项,还曾受邀为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主导的暗物质与反物质探测器解决难题。

  

  2014年,在德国纽伦堡国际发明展上,他同时获得三项金奖,震惊世界。

  

  新时期以来,北京科技工作者先后攻克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曙光超级计算机、5G移动通信、人工智能芯片、无人驾驶平台等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核心技术,成为中国创新型科技的高峰。

  

  满城“柠檬黄”

  

  隆冬季节,晨曦朦胧。

  

  6点40分,胡雅丽来到宽街路口公交站,拿出抹布,先把站牌和护栏仔细擦拭一遍,然后就和其他引导员一起,开始维护站台秩序。

  

  每个早晨,北京市的公交站台、地铁站台、街道路口,都有数千个像胡雅丽一样的“文明引导员”在忙碌着。他们身上醒目的“柠檬黄”外套,就像闪烁的火苗,点亮了北京的新一天,也温暖着早早出行的人们……

  

  20年前,北京公交车站的拥挤和混乱,让人记忆犹新。

  

  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为奥运会创造最文明环境,整治公交站台秩序,成为提升都市文明的突破口。

  

  于是,一支由退休大爷、大妈组成的“文明乘车监督员”队伍应运而生。他们身穿“柠檬黄”外套,开始在主要大街、重点地区的430多个公交车站,宣传引导文明乘车,劝阻不文明行为。

  

  “柠檬黄”已经成为首都群众最熟悉的颜色。无论晴雨风雪,盛夏寒冬,随处可见他们在街头进行文明引导。图为顺义区公共文明引导员在公交站台进行秩序引导。首都文明办供图

  

  当时,胡雅丽刚刚从北京开关厂下岗,应聘加入其中。

  

  “请乘客们有序排队上车。”胡雅丽一天不知道要重复多少遍这句话。

  

  2006年,北京公交开始刷卡乘车。为配合这一工作,“文明引导员”从1300人扩充到4000多人,值守站台也增加到2000多个。

  

  当时,47岁的刘月华,是海淀区学院路公交站的“文明引导员”,也是车站“隔离绳”的发明人。隔离绳固定在车门一侧,另一侧两名队员手持指挥旗,伸展双臂站立,形成夹道,引导乘客排队上车。

  

  “隔离绳”一挂,站台秩序果然好转。

  

  但还是有乘客钻绳子、加塞,甚至冷嘲热讽:“还拉绳子呢,就是画条线都不见得有人理。”

  

  这句话又启发了刘月华。晚上,她和队友在站台地面上画线。一连干了几个晚上,为16座公交站台划出150多条停车线和300多条排队线。

  

 

  张鹊鸣,北京公交集团第一客运分公司387路首席乘务员。他把理想根植于三尺售票台,用质朴、周到、精湛的服务诠释“以人为本,乘客至上”的服务理念,打造出“问路请找我”的服务品牌,并且潜心研究、出版了《鹊鸣公交速查辞典》,其中包括了公交、地铁、城铁500多条线路、3000多个站名,赢得了乘客的广泛赞誉和好评。图为张鹊鸣在为乘客服务。首都文明办供图

  

  除了“隔离绳”、“排队线”,引导文明乘车的妙招还有不少。

  

  有一位引导员,名叫关铁山,总是携带一副望远镜。用望远镜看车号,哪路车出现在路口,他就早早招呼乘坐这趟车的乘客排队。

  

  在“远望大叔”的组织下,站台秩序,天天良好。

  

  18年来,北京市“文明引导员”队伍,已发展到9000多人。

  

  这一道道亮丽的“柠檬黄”,时时闪烁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不仅极大地疏解了交通,更为首都每一天的日子平添了柠檬般的清新和浪漫……

  

  他们,用平凡和真诚,感动着北京,影响着北京,塑造着北京!

  

  总书记鼓掌

  

  1984年夏天,21岁的新疆青年贾利民从上海铁道学院毕业,来到位于中关村的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攻读研究生。

  

  2008年,中国正式实施《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贾利民担任联合行动计划总体专家组副组长和重点专项专家组组长。

  

  贾利民和他的助手们,或日日夜夜地苦思在实验室,或废寝忘食地验证在制造厂,或披星戴月地测试在铁路线……

  

  这实在是一个燃烧心血的过程。

  

  2008年8月1日,中国第一条高标准、高速度列车——京津城际,正式开通。而后,“和谐号”高铁在全国各地陆续运营。

  

  中国,由此进入高铁时代!

  

  2010年,贾利民进一步提出了高速列车技术谱系化概念,比欧洲制造4.0版的出台提早6年,确保我国高铁技术在国际上持续领先。

  

  2017年6月,“复兴号”高铁正式往来于京沪之间。

  

  由于采用谱系化,“复兴号”更加先进。其最大特点就是互联互通,从而大大降低运营、维护成本,提高应急处置的便利性。

  

  更安全、更智能、更高速、更绿色,是高铁的发展趋势,更是贾利民的人生方向。

  

  目前,贾利民团队正在全力攻关更高运营时速并且具有跨国互联互通能力的新一代高速列车。

  

  2016年6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览,详细听取贾利民汇报。

  

  贾利民重点汇报了我国高铁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就、“十三五”的重点方向、高铁技术对“一带一路”的支撑作用。

  

  最后,贾利民坚定地说:“我代表高铁科技创新团队的所有战友,向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报告: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我们没有盲点;参与国际竞争,我们有胜算;支撑国家战略,我们有把握;引领创新发展,我们有信心!”

  

  “说得好!”总书记为他鼓掌。

  

  今天的北京,恰似一台庞大的、精密的现代化机器,在稳定地、自如地运转。

  

  新时代,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定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要求,呼唤北京成为道德风尚最优良城市,成为新时代的“首善之区”!

  

  从2014年起,北京市委宣传部、首都文明办开展了评选和宣传“北京榜样”主题活动。

  

  评选从基层发起,由群众推选,每周、每月推出典型,层层选树、层层张榜、层层宣传。

  

  目前,全市街乡镇一级设置的“北京榜样”举荐榜覆盖率,已达百分之百。

  

  5年来,市民举荐各类榜样26万余人,进入市级“榜样库”的先进人物近1万人,获得“北京榜样”周榜、月榜和年榜称号者突破600人,其中年榜称号获得者50余人。

  

  仅2018年,市民点赞超过1.2亿人次。

  

  “北京榜样”优秀群体来自基层,又回归基层,既是身边榜样带动起来的优秀市民,又是市民可触可感的身边榜样。他们分布在各行各业,覆盖到企业、街道社区、农村、机关、大中小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和“两新”组织。

  

  这个群体的大量涌现,向世界表明:数以千万计的默默无闻而又爱心满满的普通劳动者,如同一朵朵浪花,汇成了一波波汹涌澎湃的时代浪潮,推动着北京这艘巨大的时代“航母”,驶向未来,驶向美丽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王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