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市界牌镇中心幼儿园用活本土文化资源

乡土情怀润泽童心

2019年06月17日 12:09   来源:中国教育报

  初夏的长江之畔波浪滔滔,芦花荡漾。江苏省丹阳市界牌镇中心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江边,上了一节别具特色的文化体验课“长江情”。他们有的认真观察植物的形状、颜色,准备回园后记录到自己的本子上;有的仔细辨认不同种类的昆虫,试着说出每一种昆虫的名字;还有的回忆曾经听过的与长江有关的儿歌和故事,努力将其复述出来……不知不觉中,半天时间悄悄过去,孩子们满载着知识与喜悦,恋恋不舍地回到了幼儿园。

  界牌镇是坐落于长江边的江南富庶小镇,有着极富地方特色的乡情风俗,其汽车灯具制造业驰名全国。近年来,界牌镇中心幼儿园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以此为切入点开展课程游戏化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赢得了当地百姓、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好口碑。

  走进幼儿园,无论是精心设计的遍布园内的江南水乡特色景观,还是沙池、大型玩具组合、山坡等各种游戏区域,处处体现着教师的良苦用心。“这是践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需求,也是现实情况对我们的要求。”园长景清华说,“我园目前有800多名幼儿,其中60%以上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如何为这些孩子创设良好的成长条件,增加他们的文化归属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我们进行课程建设时必须要考虑的。”

  以江苏省教科院“十三五”规划课题“本土资源融入园本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为抓手,该园通过专家引领、头脑风暴、情境教研等形式,提高教师的资源开发、整合、利用和评价能力,同时开展研讨沙龙、读书交流、案例分享等活动,让教师的观察、反思及创新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教师学会了如何从儿童视角和儿童经验出发,进行本土资源的转化,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将现有资源呈现在儿童面前。”作为课程游戏化的指导教师,江苏省教科院叶小红博士亲眼见证了这所乡村幼儿园的转变,“比如在认识桥梁的教学环节,以往教师可能会带些图片进课堂,告诉幼儿桥梁有哪些种类,现在他们则会从幼儿的兴趣出发,组织实地调研,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令叶小红印象颇深的认识桥梁教学活动,其实是该园近年来围绕乡土文化开展的一系列主题活动中的一项。界牌镇河流密布,幼儿对这个话题自然不会陌生。在搜集有关桥的材料、了解桥的基本构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幼儿前往界牌最有名的一座拱桥——三孔桥实地调研。调研中,幼儿还通过步数测量,算出了桥面的长度与宽度。

  参观灯具厂则是该园最早发展起来的一项主题活动。在参观过程中,幼儿不仅能了解到整个汽车灯具生产的过程、触摸不同质地的材料、掌握灯具不同部位的名称,还能亲手参与简单部件的组装,比如将螺丝拧到螺帽里面去。“很多家长都熟悉这项活动,有些开灯具厂的家长,还会主动和我们预约时间。”教师殷玲玲说。

  如今,教师对资源利用的观念和行动都有了巨大改变,从原先的以资源为本、关注资源表面形式的利用,转变为以儿童为本、从儿童发展角度去挖掘资源的深层次价值。在教师的努力下,“界牌新村”“乡情风俗”“界牌美食”等一系列主题活动陆续开展,在丰富资源利用形式的同时,让幼儿深深地爱上了生养他的这片土地。也正因为此,界牌镇中心幼儿园先后获得了2017年度和2018年度的丹阳学校教育内涵发展创新项目成果奖和优秀奖。

  褚丁齐的老家在河南安阳。两年前,他随前来务工的父母在界牌镇安了家,如今已是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从最初的内向、认生、不爱说话,到如今的活泼、大方、彬彬有礼,父母见证了他两年来的变化。“孩子在幼儿园认识了很多好朋友,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他说他特别喜欢界牌,以后就要在这里生活。”他的爸爸褚海军说。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