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来四十年的相见,揭开一个老共产党员的秘密

2019年07月05日 12:54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刘萌萌 张万德摄影报道)不时地看向窗外,却无心欣赏高空风景,近5个小时的飞行让李广民有些焦急。7月1日中午,飞机顺利落在了乌鲁木齐地窝堡国际机场,顾不上吃午饭,一下飞机,李广民便招停一辆出租车往火车站赶去。

  上了火车后,李广民松了一口气,再有三个多小时,他就能见到父亲生前要找的老战友了。

图为李丕法老人的退役证明和他被炮弹碎片打伤的右手食指。

  父亲口中的老战友是何样?

  李广民是山东潍坊市人,父亲李福周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他要找的老人叫李丕法。

  “我父亲当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60军180师540团7连的一名战士。”李广民说,1951年,19岁的李福周和22岁的同乡李丕法参军,当年3月随部队入朝参战。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订,第二年4月,两人复员回到了老家。上世纪70年代,李丕法带着家人离开家乡。“因为各种原因,我父亲和李老失去了联系,直到2000年父亲去世,再也未见过面。我对李老的印象也很模糊了,都是听长辈说的。”

  “父亲生前唯一的遗憾是没有见到李丕法。前几年,我辗转打听到李老在新疆和静县,后来通过社区联系到了他,可是因为工作等原因一直未能来看他,这次终于能完成父亲的遗愿了。”李广民说。

图为李丕法老人参观烈士陵园时认真观看每一位烈士的事迹。

图为李丕法老人参观烈士陵园时认真观看每一位烈士的事迹。

  马上就要见到老人了,李广民既期待又忐忑。“父亲说他和李老是出生入死的兄弟。李老特别照顾他,经常教他读书识字,还有避枪等作战技巧。按照老家的辈分算,李老是我爷爷辈的,我应该算他远房侄孙。”李广民说,一路上,他不停地在脑海里勾勒老人的形象:身材高大、性格爽朗、乐于助人,这些词汇都曾出自父亲的口中,只是不知如今是什么样子了。

  身材不再高大却依旧助人为乐

  7月1日的和静县巴布润林场如往常一般静谧,李丕法当天早早起了床,知道李广民要来,他就忙了起来。

  一身蓝布衣服、黑色布鞋,午饭是一碗面条,岁月的洗礼让眼前的李丕法身材不再高大。

  吃过午饭,李丕法没有像往常一样去散步,而是来到了场部的超市买东西,他打算和女儿做一桌菜招待李广民。

图为李丕法老人没事的时候喜欢拉拉胡琴。

  “老爷子常来我这儿买东西,每次都是下午来,菜便宜。他特别简朴,衣服缝缝补补穿好多年,不舍得买新的。”拉布润林场乡邻乡亲超市的老板徐燕说,身边的村民只知道老人心地好,并不知道他曾为祖国浴血奋战。

  “老爷子做了很多好事,今年被评为自治区道德模范,但他不让我告诉别人。”拉布润林场场长热孜古丽 · 亚合甫感慨地说。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李丕法从电视上得知灾区的情况后,他取出了250元,仔细地装进口袋,骑上三轮车赶往林场办公室,委托热孜古丽帮他捐献给灾区。

  2017年6月5日,李丕法再次找到了热孜古丽。“他拿来一摞钱,说想捐款,帮助林场有困难的家庭,我一数有5000元,一看就是攒了好几年。”热孜古丽说,“我知道他收入并不是很高,可他坚持要捐出来。”

  被李丕法感动的热孜古丽,征求他同意后,将5000元捐给了林场5个困难家庭。艾合买提 · 阿吾提家是受助家庭之一,他的两个孩子正在念大学,家里过得很紧张。“老人自己省吃俭用帮助我们,我会告诉孩子们,让他们学习老人助人为乐的精神。”艾合买提说。

  “父亲做好事,我们一直不知道,是社区干部告诉我们的。”李丕法的女儿李新玲说起这事眼圈泛红。虽然李丕法每个月有1200元的抗美援朝补助金,但生活不算宽裕。“我问他为啥不告诉我?我可以给他钱去做好事,但他说想靠自己的力量帮别人。”

  跨越3300多公里双手紧握

  李丕法的家很普通,远远望去,两间平房,屋后是女儿女婿的十多座温室大棚。屋内摆着一张床、一张八仙桌、一台电视机,尽管已脱下军装多年,李丕法依然保持着军人俭朴的作风。

  “我和李福周同村,参军时我在中国人民解放军60军180师540团7连炮排,他在7连步兵排。”李丕法回忆起曾经的岁月。

  1951年春节后,李丕法与李福周前往朝鲜,正值冬末春初,冰雪融化,道路泥泞。他们背着25公斤重的物资,连续十几日疾行,每天徒步50公里以上,到达指定地点10天后便投入了战斗。

  “记不清打了多少仗,只记得我们连的战友们在一次突围战中几乎都牺牲了,我和李福周是少数几个活下来的。”李丕法说,到部队后,经常白天黑夜连轴作战,印象最深的是金城反击战。“我们五个战友一起往前冲,3个人倒下了,我起来抹了脸上的一把灰,发现手上都是血,一看,原来是右手食指断了一截。”说起这段经历,老人很激动,手也跟着比划起来,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战场,右手残缺的食指如今看来仍然很揪心。“那时候顾不上疼,抓着枪,继续往前冲。”

  李丕法一边说着话,一边颤颤巍巍地从墙上取下一只钟表,表的背后,藏着老人的退役证和党费证,“放这里不容易落灰。”李丕法用手轻抚两张证,眼睛里泛着光,口中念着1954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入党时的誓词,字字清晰。

图为李丕法老人的退役证书和党费证就放在这个钟表背后。

图为老人的侄孙李广民专程从千里之外来看望他。

  正说话时,窗外响起了汽车鸣笛声,老人急匆匆地往外走。

  “老爷子,我来看你了。”一下车,李广民便走上来,两人四目相对的那一刻,眼睛都湿润了,两双跨越3300多公里的手攥在一起,久久没有放开……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