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尹到乔尹:尹启宝三十载把论文写在牛羊圈里

2019年07月14日 10:18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秦金俐报道 图/受访者提供)7月9日,炎热的午后,玛纳斯县塔西河乡红沙湾村养殖合作社里,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干部尹启宝刚忙完,一出门,就被村民赛力克叫住了:“乔尹,我家有两只羊这两天有点吐沫子,不知咋回事。”尹启宝应了一声,就急忙跟着村民去了羊圈。

  这是高级畜牧师尹启宝寻常的一天,白天忙村民牛羊圈里的事,晚上忙课题研究。到村里指导畜牧工作一年半来,他解决了养殖户的一个个难题,是村里特受欢迎的人。

  30多年来,尹启宝一直坚守在牧区研究羊的品种改良,获得过全国农牧渔业丰收贡献奖,国家科普惠农带头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等诸多荣誉。

  说起荣誉,这个老共产党员笑了:“荣誉再多,我还是老乡们的‘乔尹’(意为:生铁)!他们都这么叫我。”

  他永远是乡亲们的“乔尹”

  1982年,从石河子农学院畜牧专业毕业的尹启宝,选择到玛纳斯县南山牧场做畜牧技术员。他的同学有到内地深造的,有出国深造的,也有到县级以上单位工作的。作为优秀毕业生,他的选择让不少人觉得有点傻。  

  “我不图干净、安逸的工作环境,就是想用知识做点有利于农牧民的事。不到牧区跟牛羊打交道,怎么实现这个目标?”这是他一直坚持的想法。为牛羊打预防针、育种改良、骑马在山里给牧民讲养殖知识,成了他最有成就感的事。

  1989年冬天,我国从澳大利亚引进了271只萨福克纯种羊,繁育地点选在了玛纳斯县南山牧场。“我觉得好好干一番的机会来了。”尹启宝说起这件事,当年的兴奋劲儿还挂在脸上。

  萨福克羊比传统本地羊个头大,产肉量高,养殖时间短,平均每只比本地羊自繁多产肉8千克。“我要做的就是将这271颗种子,通过在本地纯繁、继代选育和风土驯化,培育出有地域特色的纯种玛纳斯萨福克肉羊,壮大萨福克家族。”尹启宝说,接到任务后他就住进羊圈,喂草料、做实验,冬天夜里太冷,就用自己的被子裹住羊。

  “春夏之交产羔季节是最兴奋的时候,也会遇到最伤心的事。” 母羊在转场途中会接连产羔,大家一刻都不敢放松。他们用马驮虚弱的母羊、羊羔,自己步行,一走就是七八天。一次转场途中一只母羊难产,羊羔产下来就死了,尹启宝心痛得哭了。

  那年春天,首批萨福克羊产下180只羊羔,虽然到秋天只保住了110只,但极大鼓舞了尹启宝和同事们。

  早上吆喝着羊去草场,夕阳西下时唱着牧歌赶回羊圈,尹启宝边做育种研究边鼓励牧民养殖萨福克羊。渐渐地,乡亲们喜欢上了这个皮肤黝黑、满身羊粪牛粪味的小伙子,打心眼里相信他。将他的称呼从“尹技术员”换成“小尹”,后来又变成“乔尹”,并逐渐传遍了县里的各个乡镇。2014年尹启宝搬到县城,这个名字却留在了牧场,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至今还这么叫他。

  推广技术几十年造福全县乡亲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在尹启宝牵头推广下,杂交萨福克羊已经在玛纳斯县遍地开花,牧民每饲养一只生产萨福克母羊就比传统羊增加300元以上的收入。2013年,玛纳斯县成功申报了“中国萨福克之乡”称号,玛纳斯萨福克羊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尹启宝牵头培育出的玛纳斯萨福克羊保持了味美多汁、肉质鲜嫩、香气浓郁的特点,达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高档羊肉品质要求。

  “尹启宝绵羊胚胎移植技术推广工作室”也随之成立。多年来,尹启宝为农牧民进行了数百场培训,为上万人传授技术。向全国各个牧区输送萨福克种羊6000多只。如今,萨福克羊已成为当地牧民发展养殖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红沙湾村牧民努尔别克养了20年羊,如今家里养了100多只萨福克羊,年收入超过10万元。

  “以前养的是本地羊,是尹老师帮我更新换代,现在收入提高了不止一倍。”5年前,努尔别克在村里听了一场尹启宝推广萨福克羊的培训课后,试着养了二十只,由于出肉多,肉质好,当年收入就增加了不少,此后他逐年扩大养殖规模。这期间,尹启宝带领技术人员经常来村里指导牧民养殖。靠着养殖萨福克羊,努尔别克供儿子上了大学,还买了小轿车,日子越过越滋润。

  如今尹启宝因工作需要常驻红沙湾村,这让努尔别克十分开心,他准备明年将羊增加到200只,“有‘乔尹’在,心里特别踏实。”努尔别克说。

[责任编辑:罗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