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源县:吃上“旅游饭” 牧民收入节节高

2019年07月19日 12:17   来源:伊犁日报

  伊犁日报讯(记者韩莎莎 通讯员张博程报道)新源县那拉提镇地处南北疆交通要道,拥有国家5A级那拉提景区。几十年来,那拉提镇依托秀美的草原风光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新思路,持续推进旅游富民工程,曾经的穷乡僻壤入选为全国第二批特色小镇,如今又入选神奇西北100景,农牧民搭上了旅游业快车,实现增收致富。

  7月15日,记者来到那拉提镇阿尔善村村民马扎提别克·阿吉别克家,湛蓝色的天空下,色彩鲜艳的房子格外显眼,他的孙女正在草莓地里摘草莓。“这两天,来的游客比较多。”马扎提别克的儿媳妇古丽米拉·叶力木拉提一边热情地把我们请进屋,一边招呼服务员倒茶,客厅里铺着带花纹的红色地毯,靠墙边铺了一圈软垫,房屋干净整洁。

  去年5月,马扎提别克把刚盖好的房子装修一新,开起了民宿。每间卧室按照宾馆的标准添置两张单人床,换上统一风格的床单被套,备齐了一次性拖鞋、牙刷,房屋墙上挂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饰。

  盘腿坐在长条桌前的马扎提别克说起那拉提镇几十年的变化。

  1975年,马扎提别克刚参加工作,在一所牧业学校当教师,一个月工资24元。那时候,人们没有“旅游”这个概念,面对眼前的大草原,一心只想着能多养几头牲畜,大多数人靠牲畜挣钱养家。

  “过去要骑马两个小时才能到镇上。我们出去不易,别人也很难进来。到了冬天,风吹雪天气,想出门更难了。”马扎提别克说,“现在交通方便,景区建设也越来越好,那拉提的名气越来越大,游客多了,村里家家户户吃上了‘旅游饭’。”

  1990年,那拉提镇办起第一家旅游接待点——那拉提草原旅游中心。1992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新高潮。当年,那拉提镇决定借着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发展旅游业。当时,镇政府干部代买江·吾拉孜拜等6人凑了3万元,盖房、修路,开展旅游活动。当年夏天,那拉提迎来了大批游客。

  从那时起,大家的思想发生了改变,为了接待来那拉提的游客,牧民在河边搭建简易的毡房,从草原上将客人接回来后住在毡房里。天黑了没有电,靠煤油灯点亮漆黑的夜晚。“大家都是牧民,担心把太多的心思放在旅游业上会影响放牧。很多人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在夏牧场搭建毡房。”马扎提别克回忆。

  过去,那拉提的大多数牧民基本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冬天在家照顾牲畜,闲时就和亲属、邻居互相走动,交际圈狭窄。现在,他们每天都要面对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那拉提旅游业的发展,就像一扇窗户,一推开就让牧民们看到了世界。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农牧民增收致富,而且转变了他们的思想观念。

  2000年之后,那拉提镇旅游业步入快速发展期。马扎提别克告诉记者:“我家真正吃上‘旅游饭’要从2005年算起。那年,那拉提景区举办那达慕大会,游客很多,我和妻子搭了两顶帐篷,没想到3个月就挣了2万多元。”从那以后,妻子用鲜奶做成美味的奶酪、奶茶、奶疙瘩。夏天,她在草地上铺一块花毡,摆上馕、果酱,端来茶碗,倒上喷香的奶茶,大家坐在花毡上即兴对唱,不亦乐乎。

  2018年7月,那拉提首家旅游民宿专业合作社——新源县那拉提镇阿尔善村旅游民宿合作社成立了,马扎提别克与30多家牧民加入其中。每个民宿点统一标准、统一定价、统一宣传推介,旅游业从粗放型、零散型向规范化、集约化转变。如今,来马扎提别克家住宿的游客,80%是网上订房,餐桌上也由过去单一的馕和奶茶变成了更为丰富的佳肴。民宿里,天然气、淋浴房、抽水马桶和互联网一应俱全。

  2018年,在“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组织下,古丽米拉跟随镇上30户旅游经营示范户走出天山,到苏州学习美丽乡村建设和旅游民宿经营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回来后,她向父亲绘声绘色地描述苏州古色古香的东关街客栈、明媚如画的瘦西湖风景、润扬森林公园保存完好的生态湿地环境……看到儿媳妇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马扎提别克感到十分欣慰。

  提起以前的生活,马扎提别克拿出一副古旧的色泽暗黄的马鞍,他说:“马鞍是父亲做的,100多年了,现在出门坐车,也不放牧了,马鞍用不上了。农牧民吃上了‘旅游饭’,放下了羊鞭,生活越来越好了。”

  如今,马扎提别克家里的生意已经全部交由儿媳妇打理,“年轻人思想活,肯定比我们干得好。”马扎提别克说。

  “下一步,我要在每个房间都装上马桶,让我们的民宿和内地的民宿一样,让游客住得更舒心。”古丽米拉说。

[责任编辑:王建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