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02日 09:51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于江艳摄影报道)沙进人退、风吹城跑,和田地区策勒县城历史上有过三次迫不得已的搬迁。最近36年来,策勒县防沙治沙取得阶段性成效,绿洲向沙漠推进15-20公里。
三号风口种植大芸助农增收
7月30日,自治区人大常委会组织的天山环保行执法检查组来到位于策勒县的中国科学院策勒沙漠研究站。该站于1983年成立,至今已36年。
据了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流沙逼近策勒县城边缘,沙临城下,绿洲告急,为减轻风沙带来的危害,自治区人民政府在策勒县召开了沙漠化治理现场办公会议。1983年,在策勒县成立了沙漠研究站。
“刚建站时,沙包距离县城仅1.5公里,经过几十年的沙漠化防治、植被修复、新垦沙荒地的利用等综合施策,现在沙漠前沿已经退后15-20公里。收复了38个行政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用地。”中国科学院策勒沙漠研究站站长曾凡江说。
策勒县三号风口红柳大芸基地红柳长势旺盛。
现在,策勒县不仅在沙漠化防治上取得阶段性成效,还在发展沙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方面,产出了一批科研成果。
在策勒县三号风口红柳大芸基地,记者看到这里红柳茂密繁盛,牢牢地盘住沙地,红柳下面嫁接种植了大芸,助力当地农民增收。
据策勒县林业和草原局治沙站站长吐尔洪·加帕尔介绍,自2014年加大红柳大芸种植为重点的沙产业开发力度以来,截至目前全县大芸种植面积4万余亩,年产值约3143万元。
策勒县三号风口红柳大芸基地出产的大芸。
记者了解到,中国科学院策勒沙漠研究站在策勒县创建了大芸高产稳产技术体系,“这是我们的前辈们通过不断摸索研发出的红柳嫁接技术,他们在这里尝试过多种方法,包括劈根、挖沟等方法,最后发现将红柳根劈开进行嫁接的方法最有效。在劈开的红柳根部,放置大芸自然嫁接,可实现当年4月种植、9月收获,9月种植、来年4月收获。”曾凡江说。
目前,这项种植技术除在新疆推广外,还在内蒙古、宁夏、甘肃等西部干旱区域,得到规模化应用。
试验骆驼刺种植为策勒建生态保护屏障
一些骆驼刺种植地块罩上了绿色纱网,一些骆驼刺跟花花柴种在一起,一些骆驼刺种在玻璃板夹隔起来的方格桶里……目前,中国科学院策勒沙漠研究站正在试验种植骆驼刺。
骆驼刺种植地块罩上了绿色纱网。
“通过不同的种植方法,对骆驼刺进行根系控制试验和根系水分控制试验,目的是在绿洲前沿修复骆驼刺及其他荒漠植物。”曾凡江说。
中国科学院策勒沙漠研究站办公室展示的骆驼刺标本。
在策勒县,中国科学院策勒沙漠研究站费了“老鼻子劲”挖出一棵骆驼刺,将其制作成标本展示在站点办公室。这棵骆驼刺裸露于地面的蓬丛大约五六十厘米高,地下的根系却错综复杂,有两三米深。
“骆驼刺是非常聪明的植物,为了能生存下去,它的根系可扎入地下几米甚至十几米深,我们正在观测骆驼刺地下扎根情况和水分吸收情况。”曾凡江说。
中国科学院策勒沙漠研究站试验种植的骆驼刺。
未来,中国科学院策勒沙漠研究站将进一步融入到新疆特别是南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中去,大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与运用,在绿洲外围生态型经济城市屏障建设上,作出应有贡献,“绿洲安全、绿洲防护、绿洲保护是中国科学院策勒沙漠研究站的首要任务。风沙防治,是一个永久的命题。未来将通过生态型经济城市屏障建设,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曾凡江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