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静县:在野韭菜沟遇见“诗和远方”

2019年08月02日 12:46   来源:巴音郭楞日报

  天山网讯(记者陈彦强报道)“避暑,到野韭菜沟去!”“徒步,到野韭菜沟去!”……

  这个夏天,位于天山深处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巴伦台镇呼斯台村野韭菜沟声名远播,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人们在这里采割野韭菜、徒步、探险、品尝美食,在蓝天白云下,在绿草如茵的草地上享受难得的静谧时光。

  然而,至少在两年前这里因山高路远而少有游客光顾,吃“旅游饭”对于牧民来说是一个难以企及的梦想。这个籍籍无名的山谷为什么会在短期内家喻户晓,靠什么“华丽转身”?

  曲径寻幽

  呼斯台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樊武军上任伊始,第一次来到野韭菜沟就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

  “这里清凉幽静,草地上生长着大片翡翠般葱郁的野韭菜,清澈的河水从谷中穿过,远处群山耸立,松林之上是皑皑白雪,我想,这不就是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吗?” 樊武军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他意识到这条沟里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和希望。

  樊武军萌发了把野韭菜沟打造成旅游村的想法。如何让疆内外的游客在野韭菜沟找到属于他们的“诗和远方”,成了工作队和村“两委”议事日程上的重点项。

  要想让野韭菜沟从深闺走向前台,就得对它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工作队开始曲径寻幽,探访这里的特色和亮点。

  这条全长约25公里的野韭菜沟是呼斯台村村民主要定居点之一,有40余户牧民在这里长期居住,距和静县城70公里,与国道216线有一条5公里的便道相连,具有较好的交通区位优势。

  工作队员拉古加甫说,这些野韭菜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工作队通过考察发现,野韭菜沟里共有6条小沟,各具魅力。比如第四沟一带地势开阔,草地如毯,适宜开展各种大型文化活动。而第六沟附近峡谷幽深、青松如盖、奇石林立,特别适宜人们徒步探险,寻奇揽胜。

  经过多轮考察与反复论证,工作队和村“两委”把野韭菜沟打造成旅游村的思路越来越明晰。

  “脱胎换骨”

  谈到野韭菜沟的变化,奥云才茨克笑得眼睛眯成了缝。

  “现在我坐在蒙古包里,就可以给库尔勒上班的女儿打电话了!”世代居住在野韭菜沟的牧民奥云才茨克说,在今年6月14日手机信号开通之前,打电话要骑上马到七八公里外的地方去,而现在随时随地可以打电话,感觉很美妙。

  安装信号塔,是工作队把野韭菜沟打造成旅游村的具体措施之一。而修路、架桥则可以让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轻松地在这里邂逅浪漫与激情。

  野韭菜沟与216国道相连的便道只能骑马,由于路面崎岖不平,且布满大大小小的石头,通向沟外的一座桥也被洪水冲毁,车辆难以通行。要让大批的游客来到野韭菜沟,必须修路架桥。

  行动是最好的召唤。工作队员率先垂范,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平路搬石头,牧民们闻讯而来,修路的队伍日渐壮大,奋战几个月,十几公里的便道终于打通。工作队又多方争取资金,修好了曾一度废弃的桥,村民亲切地称其为“连心桥”。

  “村子建得再美,人的素质不提高,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樊武军说,在改变野韭菜沟面貌的同时,工作队着力提高牧民的思想认识,人们的精神面貌和野韭菜沟一样“脱胎换骨”。

  焕然重生

  工作队的为民情怀和谋划布局给野韭菜沟带来了生机和希望。

  牧民图叶家的牧家乐率先开门揖客。她在草地上扎起了六个蒙古包,在开办民宿的同时,制作野韭菜包子、饺子和野韭菜花酱向游客销售,烤羊肉串、风味羊排等美食也颇受游客青睐。

  野韭菜沟品牌的打造在今年6月29日达到高潮。当天,呼斯台村野韭菜沟韭菜节盛大举行,近万名游客聚集野韭菜沟,参加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男子搏克、制作奶酒等活动博得阵阵掌声,村民自制的刺绣、雕刻、羽毛画等引人关注,烤肉、奶酒等美食让游客大饱口福。

  韭菜节当天,牧民乌云其其格经营的牧家乐收入8000元。“现在平均每天有200多元的收入,牧家乐一直可以经营到10月,收入自然比单纯放牧要多得多!”乌云其其格说,现在有5户牧民和她一样在韭菜沟经营牧家乐,大家的生活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

  “我们在打造旅游村的过程中,注重让生态成为野韭菜沟的底色,让自然风光以自然的方式体现。”樊武军说,呼斯台村已经成立了旅游合作社,目前有近50户牧民入社。后期将通过技能培训、结对扶持、合作入股等方式做大做强牧家乐,争创星级景区,提升服务功能,让人们在野韭菜沟遇到真正的“诗和远方”。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