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发展成就巡礼·克拉玛依篇】绿色发展脚步在戈壁铿锵前行

2019年08月03日 11:33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帕热扎提 谢慧变 甄世新 王琦铭报道)回眸昔日,克拉玛依市是“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的茫茫戈壁;喜看今朝,它已是“半城绿树半城楼”的“塞上绿洲”;展望未来,风景秀美、环境优良、宜居宜业的现代城市正在崛起。

  6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不怕风寒,不惧干旱,用匠心和汗水,将这戈壁荒漠打造成了一座天蓝地绿水清的宜居之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克拉玛依市坚持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双轮驱动,发展方式从单一转向多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齐头并进、互为促进的绿色发展之路。

  “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石油之外,克拉玛依市不断迸发新能量,不断递出新名片。

  A “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

  克拉玛依市位于新疆西北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这里气候恶劣,极度干旱缺水,植被稀疏。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一号井喷出高产工业油流,宣告了我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诞生,也孕育了克拉玛依这座依托石油工业发展起来的城市。

  80多岁的新疆石油管理局钻井处女子三八队原指导员吴淑华是克拉玛依城市从无到有的见证者,也是最早建设者之一。“油井出油的那一刻,我们特别激动,一个劲儿互相朝脸上抹油。”吴淑华仍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

  从第一口油井,到原油产量突破百万吨、千万吨,克拉玛依油田从1955年到现在已累计生产原油3.76亿吨,至今保持着千万吨级持续稳产。

  作为共和国的“石油长子”,为实现“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奋斗目标,克拉玛依人把环境建设作为“生命线工程”,充分发扬革命加拼命的精神,跟天斗、跟地斗,叫响了“安下心、扎下根、不出油、不死心”的口号。在“种活一棵树,比养一个孩子还要难”的条件下,用经过简易处理的污水在生产生活区种上了一棵棵小榆树,修建了一条条防风林带,创造了可以生存下去的生活环境。

  改革开放后,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克拉玛依市较早地认识到了推进石油产业发展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互为促进的关系,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改善生态环境。克拉玛依市绿化覆盖率由1999年的21.6%上升到2018年的43.43%,城市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宜居的克拉玛依逐渐出现在世人面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一个因油而生的城市,克拉玛依市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步伐,大力发展商贸物流、旅游、金融、信息等低能耗新兴产业,推动多元化产业发展,改变产业结构单一局面,坚持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基本形成“一条河、一片湿地、四片森林、六个湖泊”的生态系统。

  “穿城而过的克拉玛依河从九龙潭蜿蜒而下,如诗如画的世纪公园,绿草如茵、喷泉起舞的人民广场……现在,克拉玛依的好去处多得很。”85岁的克拉玛依市退休职工李成修自豪地说。

  在很多像李成修一样的第一代石油工人眼里,克拉玛依市是一座不断创造奇迹的城市。年轻时,他们看到的是从戈壁滩上崛起的一座油城;退休后,他们看到这座荒漠上的城市已被绿色拥抱。

  B 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

  “生活用水要到几十里地外去拉,一牙缸的水用来刷牙洗脸,用完了也舍不得倒掉,存放起来晚上洗脚。”新疆石油管理局供水公司原副经理曹兆才说。

  水是克拉玛依人的生命,“夺水保油”“节水保油”曾是家喻户晓的口号。人们都明白,若缺水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油田和城市的发展便无从谈起。

  在曹兆才的记忆中,2000年8月,人工挖掘的克拉玛依河穿城而过,油城彻底告别了缺水的困境。“水来的那一刹那,在场的很多人掉泪了。”

  水的到来改善了克拉玛依市的整体生态和气候,植树造林给克拉玛依披上了一件绿色外衣。自2012年启动“大绿化工程”“荒漠化治理”等生态项目以来,克拉玛依市绿化面积由2011年的3.39万亩增加到2018年的11.57万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增长到11.17平方米,建成绿化覆盖率达43.43%,各项绿化指标全疆领先。

  作为现代化工业城市,克拉玛依市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不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截至2018年末,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4%,空气质量位居全疆前列。制定出台《克拉玛依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实施32项重点工作,不断改善辖区水环境质量。截至目前,城市饮用水源地、河流及水库水质达到国家III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为100%,污水处理率95%。

  从单纯打造良好生态环境向生态产业化迈进,克拉玛依市大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绿色产业。

  “在积极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引进低消耗排污先进技术、推进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方面,我们进行了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环境保护、污染治理与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的和谐发展之路。”中石油克拉玛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质量安全环保处副处长杜海波说,“我们还通过实施污水深度处理,每年节约新水近300万吨,通过节水实现直接经济效益750万元。”

  “随着克拉玛依生态环境的改善,克拉玛依市城市景区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以地质地貌旅游、石油工业旅游、城市休闲旅游为特色的‘荒野之旅、时尚之都’旅游品牌,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克拉玛依市副市长崔玉淼说。

  C 科技创新为多元发展“供氧”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克拉玛依建市伊始,就面临着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命线”摆在突出位置。60多年来,克拉玛依市各级领导干部抓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和决心始终如一,一任一任干,一件一件办,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最终建成了今天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石油石化产业提质增效,商贸物流、信息产业、金融产业、文旅产业等多元产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成果取得新突破……克拉玛依市在产业结构上创新,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将工业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转型、科技创新之路。

  成绩就是最好的佐证:玛湖和吉木萨尔两个十亿吨级特大型油田勘探开发建设顺利推进,玛湖特大型油田项目荣获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8年,克拉玛依市完成进出口总额1.3亿美元,增长43%;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5.6亿元,增长6.3%;金融产业实现增加值27.4亿元。

  回望克拉玛依市发展历程,从生活环境改善,到生态城市建设;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多元化产业发展,所走的每一步、所取得的每一项成果都与科技创新息息相关。

  “推动克拉玛依市城市转型、绿色发展,不仅是新产业的发展壮大,更是人力资源结构的转型和提升。”上海援疆干部、克拉玛依市科技局副局长江平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上海市对口支援克拉玛依以来,通过人才援克机制,多途径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自2018年6月至今,共培养150余名科技管理、创新人才,为克拉玛依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匠心之城提供了人才支持。”

  “60多年来,克拉玛依市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创造了绿色发展的人间奇迹,归根到底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了钉钉子精神。”崔玉淼说,“吹响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共同进步的号角,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建设一个集‘山、水、林、田、湖、草’为一体的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克拉玛依将铿锵前行。”

[责任编辑:罗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