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疆人物风采】把论文写在新疆大地上

——记浙江省援疆干部、阿克苏地区科技局副局长叶祥发

2019年08月07日 10:42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治立报道)8月4日,浙江省援疆干部、阿克苏地区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叶祥发来到温宿县克孜勒镇阿热买里村调研,了解到村里种植黑木耳的40户贫困户,户均已采摘干木耳50公斤。想到阿克苏地区现有上百个贫困村5000户贫困户都在分享采收木耳的快乐,他自信地说:“秋季再生产一批菌棒扶持5000户贫困户,让1万个贫困家庭通过种植黑木耳脱贫。”

  从援疆之日起,叶祥发就许下诺言:要把论文写在新疆大地上,把技术送到贫困农民家,让受援地群众依靠科技增收致富。

  打破一条祖训

  叶祥发家里有三胞胎的孩子,他报名参加援疆工作时,家人不理解。他设法做通家人的思想工作,他相信通过发挥自身优势,会为受援地的脱贫攻坚工作贡献力量。

  2017年4月,刚刚投入援疆工作两个月的叶祥发决定在阿克苏地区培育黑木耳。父亲得知后直摆手:“栽培黑木耳,不能过秦岭。”

  父亲的话不是没有道理。叶祥发的家乡栽培食用菌历史悠久,一代代人总结出一条规律:秦岭以北长不出黑木耳。

  西出阳关,万里援疆,曾在浙江省科技厅从事过10年农村扶贫工作的叶祥发,立志要通过科技援疆项目来助推受援地脱贫攻坚。他到温宿县一处果园里参加科技特派员现场交流会,看到遍地被修剪下来的废弃树枝,脑海中立即闪出用科技手段既消化这些树枝,又让农民受益的想法。

  食用菌栽培技术推广,曾在浙江省欠发达山区扶贫脱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当叶祥发提出要让这一模式在阿克苏地区落地时,引来家乡亲友的质疑:黑木耳需要在湿度80%—90%、温度15—25摄氏度的条件下才能生长,阿克苏地区哪有这个条件?

  叶祥发坚持着自己的想法。他寄回老家的果树枝经过检测能生长出菌丝,他又总结了别人在此栽培黑木耳失败的原因,叶祥发相信,通过科技的力量黑木耳一定能够在阿克苏试验成功。

  经历一串磨难

  叶祥发小时候帮父亲种植黑木耳时,通过断木或砍花的方式就能轻松收获黑木耳。可在阿克苏栽培黑木耳,要面临很多困难。

  几十个从内地寄来的菌棒放在宿舍楼前林带下,为了便于24小时观察,叶祥发在办公室里也放了5个菌棒。为控制菌棒所需的温度和湿度,他拿出了七八种方案,其中包括将水管打孔滴灌、用浇花喷壶喷淋、打点滴等。

  从2017年5月开始试验,连续3个月,他经常彻夜不眠。一种方案失败,叶祥发就赶紧换另一种方案,最终认定采用加湿方式效果最好。

  像精心抚育婴儿一样,一个个菌棒开始出芽,并渐渐长成第一茬新鲜黑木耳,3个月的坚持终于成功了!叶祥发记录了上万个数据,初步找到了人工培育黑木耳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回浙江汇报工作时,同事和亲人发现,才几个月不见,叶祥发变得又黑又瘦。

  共圆一个梦想

  叶祥发明白,黑木耳试验栽培成功,只是脱贫增收迈出的第一步。脱贫攻坚等不得,3年援疆时间短,要迅速推广黑木耳种植,必须和时间赛跑。

  人工培育黑木耳被阿克苏地委和行署确定为助力精准脱贫“万亩亿元”增收工程,并申报为浙江省跨省区科技重大研发项目。

  第一批黑木耳试点种植户,是阿克苏市、温宿县、乌什县的6户贫困户。他们领取了免费的菌棒及生产设备,享受保姆式的技术跟踪服务,几个月之后便增收数千元。

  技术攻关中的难题依然存在,从建人工配装菌棒基地到建菌棒加工厂,从改造高温灭菌箱到改造喷水装置,叶祥发继续着保姆式服务。随着阿克苏地区各县市参与黑木耳种植的农户增多,叶祥发从老家请来经验丰富的技术员组成服务团队,他们一边上门服务,一边培训乡村技术员。

  现在,很多农户学到了黑木耳种植管理经验,参与到黑木耳种植项目中的干部群众朝着一个共同的梦想——增收致富前行。

[责任编辑: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