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颗石榴籽】“牛倌”兄弟携手奔小康:信任烙进彼此心里

2019年08月08日 00:18   来源:天山网

新和县广播电视台、牙里坤·牙森拍摄

  天山网讯(记者刘一鸣报道)7月底,李晓林和兄弟赛麦提·艾合麦提经营的育牛农民专业合作社迎来销售高峰,合作社内养殖的牛陆续出栏。

  “看样子,这次的销售额应该不错……”说话间,阿克苏地区新和县塔木托格拉克乡通古孜巴什村村委会副主任李晓林转头看向赛麦提说:“兄弟,这段时间辛苦了。”“咱俩就别客气了,忙完这段时间咱把家人带上出去转转。”听着赛麦提的回答,李晓林重重点着头。

  这是一对“兄弟”,因为将信任烙进了彼此心中,两人将合伙建立起的育牛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得红红火火,带着全乡5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

  一眼结缘:原来是“同道中人”

  兄弟俩结识,缘起于2006年新和县组织的一次农牧民赛马比赛。

  “那个时候我们俩都养马,也喜欢马。说白了我们都是懂行的人。”李晓林说,当时就感觉遇到了同道中人。

  短短几天相处,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李晓林与赛麦提结下了深厚友情,并在分别时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

  “最可惜的就是我们俩不在一个村子,我家在依其艾日克镇尤喀克英阿瓦提村,两个村子隔了40多公里。”赛麦提说。

  但距离并未让兄弟俩的感情变淡,相处的时间与一同经历的事情反倒让这段兄弟情变得愈加浓厚。

  李晓林说,即便自己比赛麦提年长,但在牲畜养殖方面,还是“弟弟”的经验更加丰富。所以每当遇到什么麻烦事儿,他总会拨通赛麦提的电话。

  “那时候我一打电话,他就直接跑来我家查看牲畜情况,帮我解决问题。我给他报酬他也不要。”李晓林回忆说。

  “他是个靠谱的人,也实在。时间久了,我生意上的合作伙伴也介绍给他。”李晓林说,从那以后,兄弟俩慢慢开始有了生意上的往来。

李晓林(右)和赛麦提(左)合影。(图片由当事人提供)

  借钱的不急,还钱的急

  兄弟俩感情的加深,要从赛麦提开口向李晓林求助时说起。

  2013年的一天,李晓林来到新和县城准备买一批牛,赶巧遇到了同样来买牛的赛麦提。

  “那天他挑好了牛,却一直不买。”李晓林说,在追问下,他才知道,原来赛麦提想扩大生产规模,但最近手里缺资金。

  “需要多少?”李晓林问道。

  “25万元。”赛麦提说得有些犹豫:“我打一张借条,三个月之内一定还给你。”

  “打什么借条,现在和我去银行取钱。”李晓林的这句话让赛麦提至今记忆深刻。

  “25万元不是小数字,那也是大哥几乎所有的积蓄了。”赛麦提说,李晓林对他的这份信任他一直记在心里,而这笔钱也帮他把养殖规模逐步扩大。

  之后的三个月,赛麦提和李晓林的联系更加频繁,借了钱的赛麦提只想用最短的时间还清借款,生怕辜负了兄弟间的信任。

  “没把这事放心上,我和他在一起做生意那么多年,他是什么人我太清楚了。倒是他自己,把自己逼得怪紧的。”李晓林打趣道。

  这件事情后,兄弟俩的心更近了,逢年过节两家人总会聚在一起。

  李晓林(左二)与赛麦提(左三)在自治区第二届“我是一颗石榴籽”颁奖活动暨第三届“我是一颗石榴籽”大型网络文化活动启动仪式上分享自己的民族团结故事。(图片由天山网记者王琦铭摄影)

  和兄弟一起做件有意义的事

  靠着勤奋与兄弟间的互相帮衬,李晓林和赛麦提成了当地的养殖大户,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兄弟俩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我们的日子好了,但村里、乡里还有很多建档立卡贫困户没‘摘帽’,有这个能力,我就想着和兄弟一起做件有意义的事。”李晓林说,当地牛产业发展一直很好,但由于个体养殖存在规模小、抗风险低的劣势,村民养殖高投入、低产出的现象较为普遍。

  育肥牛,这是兄弟俩擅长的事。2016年8月,李晓林和赛麦提一拍即合,两人在通古孜巴什村成立了育牛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吸纳了全乡5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村民卡斯木·阿布拉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往合作社投了7000元入股,合作社用这些钱买牛,然后育肥,一年后,我们再以12%的利息分红。”卡斯木说,他也不用投入人力,自己平时外出务工还有一笔稳定收入。

  此外,合作社在吸纳村民入社的基础上,还组织110余户村民种植青贮玉米5000余亩,以产业带动当地群众脱贫致富。

  看着两人建起来的合作社帮越来越多的村民脱了贫,李晓林和赛麦提更加有了信心,也计划扩大合作社规模,吸纳更多贫困户加入其中。

  “有兄弟在身边,有这份彼此的信任,我觉得这个目标能实现。”李晓林说。

[责任编辑:于洪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