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发展成就巡礼·哈密篇】生态之变铸就“绿富美”

--哈密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发展纪实

2019年08月14日 10:24   来源:新疆日报

8月6日,游客在哈密白石头景区油菜花田边游玩。

巴里坤高家湖湿地景区(8月7日摄)。

伊吾县淖毛湖镇原始胡杨林景区(8月8日摄)。

8月4日,上海游客在哈密大海道景区合影留念。

8月8日,哈密市伊州区林业和草原局工作人员在修补喀尔里克冰川禁牧区围栏。

禁牧后的东天山草场(8月7日摄)。

□数据来源:哈密市生态环境局 □制图/新疆日报视觉中心张永。

  新疆日报讯(记者於富强 张婷 隋云雁 韩亮摄影报道)哈密是新疆的“东大门”,既是新疆向内地开放的门户,又是我国向西开放的主要通道。近年来,哈密市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把握好发展与保护的辩证关系,做好生态修复、环境保护、绿色发展“三篇大文章”,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

  坚持

  守护生命之源

  卖掉牛羊、拆掉圈舍,在东天山深处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哈密市伊州区天山乡板房沟村牧民热依木尼亚孜·司马依,2000年底“下山”搬迁住进了安居房。

  不久前,热依木尼亚孜又重新“上山”。不过这一次他有了新身份——生态管护员。每天清晨,他都要沿着原来的牧道走一走,看护着这片熟悉的草场和森林。

  8月9日,记者见到了热依木尼亚孜。他对记者说,不管是“下山”,还是“上山”,都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东天山。

  被当地人喻为“父亲山”的东天山是哈密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喀尔里克冰川的起源地。

  哈密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陈波说,冰川融水是60万哈密人的命脉所在。喀尔里克冰川融化汇成的多条河流,哺育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命。

  这些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加上干旱少雨,冰川每年以20米的速度消融。

  8月9日,记者前往东天山喀尔里克冰川。放眼望去,山顶白雪皑皑,山下绿草茵茵。陈波说,得益于草原禁牧和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冰川周边草场植被覆盖度较往年大幅提升。

  为保住60万哈密人的“生命之源”,从2011年开始,哈密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天山东部森林、草原、冰川、生物多样性。此外,通过草原生态系统修复、东天山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哈密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巴里坤湿地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使得东天山生态屏障作用充分显现。

  今年,哈密市以空前的决心,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举全市之力,自筹资金5000万元,启动实施东天山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对东天山生态保护修复区内喀尔里克冰川周边57.2万亩草场实施禁牧。

  眼下,建设草场围栏、建立管护站、设立专职管护员、建立县乡村三级管护联动网格等诸多工作正稳步有序地推进。

  同时,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牲畜转移安置办法,组织引导牧民采取合作社托养、舍饲圈养等方式减少放牧牲畜数量,同时优化畜种结构,推进畜牧业转型,推广品种改良,提高生产效益,实现禁牧区内牲畜有序退出,确保“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收”。

  目前,喀尔里克冰川周边12个管护站均已完工并正常运行,共配备80名禁牧管护员24小时开展巡查巡护工作。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一些重要生物种群提供了休养生息场所,现在保护区内的冰川、河谷、草原和林带里,生活着不少野生动物。

  发展

  让天蓝水更清

  为了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哈密正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

  8月7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伊吾工业园区的新疆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一进厂区,就看见巨幅标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几年我们的污染治理工作大见成效,经第三方权威机构检测,各项指标远低于国家最新环保标准,但我们并不满足,还在不断加大治理力度。”该公司总经理牛玉奇说。

  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走融合发展之路,要从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变革入手。

  2008年,新疆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70亿元,建设年产甲烷5亿立方米、甲醇120万吨项目,2011年底建成,2012年试产。“虽然选用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设备,但由于各方面原因,使得废水废气排放严重不达标,企业充分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牛玉奇说。

  2013年至2018年,新疆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又投入40亿元进行技改,其中直接用于水污染与气污染治理的资金达15亿元。伊吾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吴东云告诉记者,前几年这家企业废气排放臭味很大,一两公里外就能闻到气味,现在好多了。

  2019年初,哈密市出台了《“生态+”总体工作方案》,重点治理工业污染、城市扬尘污染、机动车尾气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今年1月至7月,哈密市废气重点监控企业排放达标率为100%。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依法推进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一系列举措在保护环境、防治污染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

  2018年新疆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投资8400万元引进一套国内最先进的净化排放器热能综合利用设备,今年5月投产。“把在净化废气排放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回收利用,一年就能产生1600万元的经济效益,5年就能收回投资。所以,公司还要再引进3套相同设备,明年建成投入使用。”牛玉奇说。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哈密市不断探索,形成了“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复合型生态经济。比如,“生态+城市”,实施燃煤锅炉综合整治;稳步推进清洁供暖;加快棚户区改造;结合文明城市创建,强化城市垃圾监管;推进小区整合和绿化提升行动;积极构建城乡绿色慢行系统。又如,“生态+农村”,推进和保障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推进水价水权改革,改善水生态环境;建立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长效机制;加强和改进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再如,“生态+旅游”,组织开展了景区、景点内道路、公厕的卫生整治工作,发展乡村旅游业,呈现出生态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区位交通和客源等叠加优势。

  保护

  环境就是民生

  8月8日傍晚,进入哈密市伊州区东河坝国家湿地公园游园纳凉的人多了起来,水声潺潺,绿柳依依,暑气消散,凉爽宜人。这里于2013年成为国家湿地公园之一,通过保护和恢复哈密河沿岸生态环境,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天然氧吧”。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哈密市全面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哈密市将城市水系畅通整治工作作为“为民办实事”工程,目前正在打通伊州区东河坝与西河坝绿色长廊,建成环形绿网,绿化工作赢得群众的称赞和支持。

  8月6日,伊吾县淖毛湖镇的晚熟哈密瓜迎来丰收季,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客商,乡村道路两旁大货车装瓜场景壮观。“这些年瓜的品质好,不愁卖。”正在指挥装车的伊吾县淖毛湖镇汇峰农民专业合作社监事长李建刚告诉记者。

  地里除了摘瓜的人,还有人在捡拾瓜托和瓜套,爱护土壤已成为瓜农共识。

  这些年来,淖毛湖镇瓜农经历了生态环保观念的洗礼。过去,瓜农为追求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导致土质恶化,哈密瓜品质下降,市场萎缩。2015年起,伊吾县以补贴政策引导农民提高农家肥用量,土质渐渐好转,哈密瓜品质回归。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让农民种出了甜如蜜的有机哈密瓜,提高了经济效益,生活也越来越幸福。在哈密市各区县,处处都有优质生态环境“变现”惠及民生的生动事例。

  “今年民宿生意好,我家7月以来就没有断过客人。”65岁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石人子乡石人子村村民崔风霞说,她家位于高家湖湿地景区,2017年,她和老伴把30亩土地流转出去,把家打造成民宿,每年都有可观的收入。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积极打造乡村自然生态旅游,促进农牧民增收,让生态保护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今年以来,该县已累计接待游客118万余人次,同比增长58%,仅今年7月农家乐就接待游客近9万人次,同比增长55%。“生态好,啥都好,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崔风霞笑眯眯地说。

  除了“生态+林草”“生态+城市”“生态+产业”等,哈密市的“生态+农村”也取得长足进步,先后投入环保专项资金1.3亿元,对村庄进行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11万余名农牧民受益。

[责任编辑: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