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8月17日 10:59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沈雅屏 许庆光 王玉召 汤永 汪舟报道)巴音郭楞——意为“富饶的流域”,这是一个饱含了人们内心憧憬的美丽名字。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占新疆面积近四分之一,这是一片拥有大草原、大沙漠、大戈壁、大河流的辽阔疆域。
8月初,行走在巴州大地。从孔雀河畔到焉耆盆地,从罗布人村寨到霍拉山脚下……我们采访小分队一行始终被扑面而来的热浪簇拥着。这股热浪来自头顶的骄阳,也来自心底的激荡:我们走过的每一寸土地,正在接受乡村振兴大潮的洗礼;我们驻足的每一个村庄,正在向着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奋楫,世世代代的祈盼、祖祖辈辈的梦想,在今天这个充满生机的新时代正一点一滴地变为现实。
村村落落 气象新
8月4日上午,当我们的采访车穿过一片布满石头的戈壁荒原,来到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镇霍拉山村时,像是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一条笔直整洁的柏油路从村子中间穿过,林荫道两旁格桑花绽放。走进路旁农家小院,清一色的仿古土墙、木格窗户、用芨芨草包裹的廊柱,仿佛带你回到千年前的丝路。
令人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一个特色浓郁的小村庄,曾经是贫困落后的象征。受海拔高、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差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霍拉山村增收乏力,脱贫难度大,2010年被列为自治区级贫困村。
从2013年开始,巴州集中人财物全力推进霍拉山村的扶贫开发工作,实施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庭院经济、开发旅游产业、进行富余劳动力转移等一系列举措,先后完成投资近亿元,彻底改变了霍拉山村的面貌,不仅圆满完成了现行标准下整村脱贫的任务,更在这里描绘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如今的霍拉山村,不仅通了自来水、有了长明灯、家家户户搬进了安居房,还建成了开阔漂亮的广场、标准化的幼儿园。特别是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霍拉山村被打造成了具有西域风情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开农家乐、销售农畜产品,全村人都能从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分得一杯羹。2018年,到霍拉山村旅游的人数达到300万人次,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52万元。
村民库尔班·买海木和母亲一起经营着一家名为“旧城堡”的农家乐,这些天客人不断,最多的时候一天纯收入可达1500元。“人来得越多我心里越高兴。”24岁的库尔班说这话时眼角堆满笑纹。
如今,在巴州八县一市,每到一地,你都能发现像霍拉山村这样旧貌换新颜的村庄,都能看到脸上布满阳光、内心充满希望的老老少少。
2017年,尉犁县投资2600万元对兴平镇达西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风情街改造。如今的达西村鲜花绿树环抱、街巷干净整齐、民族特色浓郁,比以往更加迷人。村民们开农家乐、经营民宿,日子越过越红火。
8月2日下午,烈日炎炎。在馕产业一条街上,加入了馕协会的打馕户们,发面、和面,卖力地往馕坑里贴着馕饼。51岁的艾买提江·纳斯尔丁还热情地招呼我们尝一尝刚出馕坑的大馕:“吃吧!吃吧!吃了热馕人不老。”通过旅游产业的带动和电商发展,达西村的打馕户们把一个个尉犁馕卖给了慕名而来的游客、卖到了北上广深,一个月纯收入逾万元是常事。
行走在巴州大地,你会发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正在让许许多多的村庄改变模样,让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更坚定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希望田野 织锦绣
8月,是色彩浓郁的季节。从南到北,白的棉花、红的番茄、绿的辣椒、紫的葡萄在巴州大地织成锦绣。
土地,孕育生机、收获幸福。为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已成我国农业发展新趋势。巴州和全国各地一样,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以土地流转为抓手,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尉犁县是我区优质棉花主产区之一,目前,全县24万亩棉花地全部流转,解放劳动力7000余人。古勒巴格乡古勒巴格村农民克然木·阿不拉家的20亩棉花地今年以每亩700元的租金流转给新疆利华棉业股份有限公司。这20亩地,联合整地机或采棉机上场,用不了10分钟就能翻耕、采摘完毕,这是过去人工种植、收割根本无法实现的。
从土地中抽身的克然木一心一意办起了民宿。他在自家院子里种植蔬菜水果、养羊、喂鸡,游客吃的都是绿色食品。克然木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今年纯收入10万元,比去年翻一番。
在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镇呼尔墩村,今年全村的2万多亩土地实现流转。53岁的村民熊春付告诉我们,以前收成好的时候一亩地能收入1000元,差的时候也就两三百元。现在土地流转出去了,一家人不用在地里辛苦就能坐收每亩500元的土地流转费。他和媳妇在家里也没闲着,养了200多只羊,一年收入十几万元。明年他还打算出去打工,到工地上开铲车。熊春付相信日子会一天比一天好、一年比一年好。
土地流转推动着巴州农业产业化的进程。目前,色素辣椒、工业番茄、酿酒葡萄“三红”产业在焉耆发展得红红火火。以红帆、乡都、晨光、凯都河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农业合作社,带动千家万户实现了稳定增收,在焉耆盆地描绘出一幅产业兴旺的灿烂图景。
更让巴州人感到自豪的是,今年,国家区域性棉花、蔬菜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分别落户尉犁和焉耆,这意味着巴州农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向新天地。
文明新风 润沃土
如今,游客进入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镇呼尔墩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立于村委会前一个高高的牌楼,上书4个端正的大字“春和景明”。
“春和景明”,这是今日呼尔墩村的真实写照,但这个村却是从昨天的曲折坎坷中走来的。
8月3日下午,在窗明几净的村委会办公室里,村干部、村民们七嘴八舌地给我们讲述了这个村的故事。
这是一个水草丰荗的村庄,素有巴州“小粮仓”之称,各项工作都曾走在全镇乃至全县前列,是获得过国家级荣誉的明星村。然而,前些年,因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村委会院子里到处坑坑洼洼、尘土飞扬,一派破败景象,村民心气不顺,村里工作一落千丈,排在全镇末尾……
2018年,巴州纪委监委“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入驻呼尔墩村后,一手抓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整顿,一手抓美丽乡村建设。短短一年时间,能力强、作风好、群众信得过的新的村“两委”班子在呼尔墩村走马上任。在工作队的协调帮助下,柏油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天然气进村入户了,村里兴建了各种文化体育设施,原来破旧的村委会大院也在工作队大刀阔斧的改造下焕然一新。
如今,群众有事没事都爱往村委会跑,因为干部办事公平公正公开,他们信得过,还因为村委会院子里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鲜花盛开,就像公园一样。
年过半百的村民武永超告诉记者:“过去我老想着到库尔勒买房养老,现在我们村的环境不比城里差。”
呼尔墩村村民的精气神回来了。现在,每逢节假日,村里张灯结彩、锣鼓喧天,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巴州各县市通过人居环境整治、思想道德建设、开展文化活动等途径,让文明向上的道德风尚引领千家万户,为乡村振兴凝心聚力。
在尉犁县塔里木乡拜海提村,驻村工作队示范带动,村民们重新规划布置家居,每月开展环境卫生评比,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已蔚然成风;在和静县额勒再特乌鲁乡察汗乌苏村,村委会门前的“最美额吉(蒙语:母亲)荣誉榜”特别引人注目,一个个勤劳致富的额吉、民族团结的额吉、心灵手巧的额吉、品德高尚的额吉是全村人学习的榜样;在若羌县铁干里克镇果勒吾斯塘村,漂亮又环保的路灯、现代化的垃圾回收站成为亮丽的乡村风景线……
春和景明,繁花似锦。文明乡风滋润着巴州的每一寸土地,也改变着、塑造着这里的人们,这是乡村振兴不竭的力量,也是辽阔大地蓬勃的希望。
【记者手记】乡村振兴 关键在人
许庆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采访过程中,记者深深体会到,要想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把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人才以及广大农民自身。
乡村振兴,要靠干部引领。尉犁县兴平镇达西村与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镇呼尔墩村,发展的共同点都是有团结一心谋发展的领导班子,有倾情奉献的驻村干部。在乡村振兴之路上,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特色产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等,关键还是要牵住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
乡村振兴,要靠人才带动。和静县额勒再特乌鲁乡察汗乌苏村之所以能够发展杂交杜泊羊项目,同巴州畜牧兽医局技术人员的研究攻关密不可分;额吉锅盔产业之所以能够实现“从无到有”,凝结着锅盔制作能人的辛勤付出。事靠人做,业由人兴。未来,广大农村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带动,既包括本土能人,也包括外来人才,共同为推进乡村振兴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乡村振兴,要靠农民奋斗。在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镇霍拉山村,无论是依托旅游发展农家乐,还是整治环境卫生,村民们都积极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呈现勃勃生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乡村振兴的主角。必须充分调动各族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用双手创造幸福生活的奋斗热情。
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我们相信,只要把“人”的作用发挥好,我们就一定能不断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