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民情 惠民生 聚民心】因地制宜 因人施策

——石河子大学“访惠聚”工作队助力地方村民增收致富小记

2019年08月29日 12:59   来源:兵团日报

  兵团日报记者姜小薇

  “鸡苗是工作队发给我们的,鸡笼也是工作队给我们的。以后,卖鸡肉、鸡蛋都能赚钱。家里的收入增加了,我特别感谢工作队。”8月15日,喀什地区疏勒县巴合其乡喀克其十三村村民约麦尔·如则说。

  约麦尔·如则口中的“工作队”,就是石河子大学驻喀什地区疏勒县巴合其乡喀克其十三村“访惠聚”工作队。自入驻以来,该工作队多措并举,因地制宜、因人施策,通过就业扶贫工程、产业扶贫工程、庭院经济发展工程等,拓宽了喀克其十三村村民的增收致富路。

  “方寸地”变“增收园”

  8月15日,当工作队队员走进约麦尔·如则家时,他正在忙着打扫庭院。只见面积不大的院子被分为了生活区、种植区和养殖区三个区域,整洁干净,葡萄架上挂满了令人垂涎欲滴的葡萄……

  喀克其十三村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全村耕地面积只有1700亩,人均耕地面积仅有2.1亩。根据这一情况,工作队实施了庭院经济发展工程,鼓励和引导村民利用好自家庭院的“方寸地”。

  “我家院子以前一直闲置着,现在,我在院子里种了一些蔬菜,拿出去卖就可以赚钱。”喀克其十三村村民帕提古丽·乌布力喀斯木家说,工作队队员不仅帮助她将生活区、种植区和养殖区分离,还为她免费发放了菜苗。

  由于缺乏科学规划,村民的庭院大多未得到合理利用,工作队按照“前院、中园、后圈”庭院建设思路,一户一图、一家一策,实现了每家每户“三区”分离,改善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工作队通过项目拉动、典型引路,把发展庭院经济与实施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引导村民通过在自家庭院种一畦菜、一架葡萄、几棵果树等增收。

  如今,喀克其十三村每家每户的庭院都和约麦尔·如则家一样,不仅是村民重要的活动空间,还成了大家脱贫致富的“增收园”。

  “我们将庭院经济与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同步推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帮助村民增收,还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石河子大学教师、工作队队员范俊峰说。

  合作社里蕴商机

  “去年,在工作队的建议下,我加入了村里的养鸭合作社,当年就实现了增收。今年,我在工作队的帮助下种植了豇豆,卖了不少钱。我觉得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8月15日,喀克其十三村贫困户努尔古丽·图孙说。

  工作队入驻以来,一方面认真协助基层组织识别贫困对象、摸清贫困底子、掌握贫困状况;另一方面,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精准制定帮扶计划,大力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确保实现“贫困户一户一就业”的目标。

  与此同时,工作队还把推动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成立了养鸭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

  养鸭合作社和农机合作社以资源整合、技术指导、利益合理分配、风险共担、合作共赢为发展理念,按照“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采取订单生产和拖底收购的方式确保贫困户增收。

  “养鸭合作社首批养鸭5000只、鹅200只,实现入社会员每户增收600元的目标。农机合作社充分利用国家土地深耕补贴政策,在拓宽农民增收途径的同时,还创新了农业经营方式、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土地经营效益。” 范俊峰说。

  提高技能促增收

  要实现脱真贫、真脱贫,就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怎样才能激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意识,提高贫困户的脱贫致富能力呢?范俊峰说:“工作队在如何做到思想扶贫——破除贫困‘等靠要’思想和调动贫困‘内生动力’上想了很多办法、采取了很多措施。”

  驻村以来,通过逐户逐人筛查,工作队认真研究分析阻碍贫困户就业的因素和就业不稳定因素,先后举办4场就业培训会,组织80余人次参加县、乡各类专业培训班,鼓励村民外出就业,帮助他们提升就业技能。

  去年,工作队利用派出单位石河子大学的优势,先后邀请10余批农业科技专家到村里对村民进行科技帮扶,开展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林果种植、棉花种植等科技服务,受益群众3000多人次。

  同时,工作队在村里遴选培育12户农业科技示范户,还建立起“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大学—村两级农技推广新机制,培育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我们村以前是深度贫困村,189户789人中有建档立卡未脱贫户40户161人,贫困发生率为20.4%。工作队来了以后,发展庭院经济、成立合作社……村里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我们村已经脱贫了。” 喀克其十三村村委会主任麦麦提吐尔逊·伊敏说。

[责任编辑:王东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