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二年前,他在老风口栽下第一棵树

2019年08月30日 12:54   来源:伊犁日报

巴合达提汗(左)在老风口种下的第一棵树前留影。

  天山网讯(记者邓宝摄影报道)也许你不知道一棵树的力量有多大,但是你可以想象数十公里长的林带有多大的力量——它们阻挡新疆塔城老风口的风雪,拯救了无数穿越塔城市、额敏县、裕民县、托里县公路乘客的生命。

  据悉,老风口风区年均8级以上的大风有150余天,最多有180天;最大风速达40米/秒。风速之高、移雪量之大,为世界罕见。老风口的风雪灾害被治理之前,路人与牲畜被风雪吹走数十公里,或被严寒冻死、冻伤的事件不绝于耳,被当地百姓称为“夺命口”。

  老风口位于塔城地区西北部,是塔城盆地与外界交通的咽喉要道,也是一个千百年来因暴风雪灾害而闻名于世的地方,是中国和世界上罕见的暴风雪灾害区。

  7月3日,在老风口核心地带,记者看到了一个如同村庄的地方。这里有水渠有林带,有房屋有孩子。老风口的河水通过水渠哗哗地流向一片片榆树林里。树林的树干和树冠界限分明,被修剪得像一把把伞;近看林下放牧着一群羊,这些羊或卧在林下吃草,或卧地休息。在林边还有十余只大大小小的鹅围着坑水嬉戏。

  这里就是塔城地区托里县老风口林场,它与附近的托里县生态办、塔城地区老风口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管理中心、额敏县生态办的区别就在于林场职工安家落户老风口。

  成垛的麦草旁,有一群羽毛漂亮的鸡和玩抓鸡游戏的孩子;林场退休职工阿合勒别克·合吉别克和家人忙着剪羊毛;78岁的巴合达提汗·木斯塔帕在打理果园。虽然老风口种植成本远高于周边地区,种了62年树的巴合达提汗仍不忘初心,孜孜不倦地从事着各种果品的嫁接、试种。诱人的苹果、黄灿灿的杏子与林场的生活区构成一道美丽的老风口风景。

  提起当年背着水壶、啃着干馕植树的情景,巴合达提汗有些激动。他说:“那个时候种树非常困难。我一辈子都在种树,从16岁开始到现在。树种多了,人们就会知道树的力量有多大。保护好绿色屏障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好。”

  1957年春季,16岁的巴合达提汗与39名干部职工响应托里县委的号召,自带奶茶、馕来到老风口挖渠、植树,种下了老风口第一批树。他们当时被临时称为托里县老风口青年林场干部职工。

  当年,托里县委号召全县干部职工和学生义务植树1个月,以扩大老风口的植树面积。

  1959年3月,托里县老风口青年林场被正式命名为托里县老风口林场,场部距离托里县城20公里。同年,巴合达提汗和同事们定居于此。他们每年每人的工作目标为新种1000棵树,挖3至3.5公里的水渠,浇灌和管护分配的林带。他们没有房子住,就在老风口的戈壁滩上扎毡房。风大的时候,毡房会被大风刮跑。当年秋季,自治区下拨专项资金为他们盖了6间房子。这些房子沿公路一溜儿排开,两个房子之间相隔七八公里。

  老风口的河里有很多野生鱼,河水灌溉了老风口林场林地,也为干部职工提供生活用水。那时生活用水要靠牛马拉运,天寒地冻之时,改为用雪爬犁拉冰。

  1960年,巴合达提汗分到了一间新房结婚,家里烧茶和烤馕用的牛粪要到远处的村庄寻找。

  托里县干部职工、学生义务植树政策延续10年。巴合达提汗管护的防风林面积逐年增加,他感受到防护林抵御风灾的能力也在增强,并爱上了植树护林这份工作。那时候浇水工作需24小时不间断,每人要轮流给树浇水10个小时,巴合达提汗不怕苦、不怕累,总是抢着干。

  1992年,有着一双粗壮大手和战天斗地精神的巴合达提汗退休了。退休后的他放不下铁锹,开荒种植15亩果园,乐此不疲地栽种新品种果树。

  巴合达提汗对记者说:“我看到新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我感恩党给我的这份工作,让我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只要我生命尚在,我还要种树。”

  老风口林场党支部书记哈那提·加米力哈说,老风口林场的防风阻雪工程为自治区交通厅彻底治理老风口风雪灾害提供了最好的借鉴。2011年,托里县老风口林场被核定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转为全额事业单位。目前,老风口林场林地总面积为15.16万亩,树种有杨树、榆树、沙枣树、柳树、野苹果树、云杉等。

  现在,老风口生态环境日益向好,老风口人“战天斗地”的往昔及冬季恶劣气候造成的风雪灾害都渐成历史。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