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市部记事:青河小村四十年小店见证边贸重镇成长

2019年09月02日 17:22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秦金俐 通讯员秦晓攀摄影报道)8月29日8时,新疆阿勒泰地区青河县塔克什肯口岸附近的小巷,一栋平房的商店里有一个忙碌的身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用掸子清理玻璃柜台,往老式木货架上摆着日用品。“老李,给我一块香皂!”一位老邻居进来了。“润肤的还是杀菌的啊?”店主李建国笑盈盈地问。“都行。”拿了香皂,老李和邻居拉起了家常。不一会儿,又有两位老人走进商店加入聊天。

  每天,李建国的日子都是这样开始的,他这家经营了40多年的商店,像一台摄像机,记录了塔克什肯从一个20户人家的边境小村到繁华国家级口岸的历程。

  曾经是村民惟一的购物点

  1977年,青河县查干郭勒乡布尔根村有了第一个门市部,乡供销社职工李建国是惟一的店员。布尔根村就是塔克什肯镇的前身。门市部是一间矮小破旧的小土屋,也是村民日常购物的惟一渠道。

  村子离乡里有60公里,路不好,坑洼多,老李赶着马车到乡里提货需要走一天,住一晚第二天再走一天赶回村子。最艰难时,冬天赶路能让手脚长冻疮。

  门市部曾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白天闲的时候大伙在这里聊种庄稼、养牛羊,晚饭时又端着各自的碗聚在这里唠家长里短,你给我碗里夹一筷子菜,我给你挖一勺饭。小孩们跑来跑去,缠着爸爸妈妈买几颗水果糖。

  乡亲们要什么货会告诉他老李,老李记在小本子上,下次捎回来。“东西花样少,经常无法满足村民的需要。”出行不便,老李便有了多重身份:售货员、村民的运货员、捎话人、邮差。出门时,马车上装满了村民带给乡里亲朋的各种包裹,回来时,在门市部门口,村民又从他手里接过带回来的各种物品。 

  上世纪80年代,乡里的商品丰富了不少,老李提货的马车换成了拖拉机,拉的东西越来越多了。

  口岸开了,日子更红火了

  村子的巨变发生在1989年,那年7月,建在村子跟前的塔克什肯口岸正式开关。“村子一下热闹了起来。不断有陌生的面孔来来往往,还有从蒙古国来的人。”让老李惊喜的是,通往村里的路修好了,车多了,村民走出村子的机会多了。

  但让老李发愁的是,由于口岸上商品琳琅满目,来门市部买东西的人越来越少。“那时,口岸上做生意的商户虽然比现在少很多,且商铺都是土平房,不少人还在露天做生意,但很多商品是从内地来的,这可是很吸引村民的。”他说。

  随着商品的丰富,供销社的改革开始了。1993年,老李和妻子承包了村里的门市部,并在口岸上摆起了露天摊位。此后,他和几位商户轮流去乌鲁木齐进货,还经常从来口岸做生意的蒙古国客商那里进些新鲜玩意儿,丰富门市部的商品。“那时口岸上的货物主要是吃的、穿的等生活用品,需求量大。”老李说。

  门市部、口岸摊位生意都不错,老李的日子富裕起来。“多的时候一天能赚两千元。”老李说,他们夫妻俩每天都心情愉悦。

  随后,老李买了全村第一台录像机放在商店里,每晚乡亲们都来看“带子”,四大名著改编的片子最受欢迎。周围村子的牧民也来他的商店购物,有骑马骑骆驼来的,也有坐车来的。

  老邻居叶尔吉克说,那时候乡亲们家里有啥难事都爱到老李的门市部给大伙说说,总能商量出解决办法。一次,他因与弟弟狠狠吵了一架,老李把两人叫到门市部,他和几位长辈耐心劝说,兄弟俩才和好如初。“老李是个热心人。”叶尔吉克说。

  老李的老伴贺彦芳还记得,以前全村的媳妇都爱到门市部找她,大家边干针线活,边唠着家长里短,“谁家羊长得肥,谁家儿子调皮得很。进来时愁眉苦脸,回去时肯定是开开心心的。”有的姐妹还喜欢单独跟她说些私房话,她再忙也会抽出时间倾听。

  村子成了塔克什肯镇

  1996年,老李盖起了村里的第一栋新平房,5间屋子。看着老李的红火日子,村民也陆续开始在口岸做生意,接着也都相继盖了新房,吃穿住行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那些年里在村子里定居的外地生意人也多了起来,1998年,已经发展到数百户的村子被命名为塔克什肯镇。此后,街道越来越宽敞,开始有了楼房,口岸上的土平房也变成了气派的商贸城,商铺逐渐增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络绎不绝,建材、机械、电子产品……经营的货品档次越来越高,数量越来越大。

  现在,年轻的村民已经习惯去口岸上买东西,商店生意少了,来的都是一些老主顾,老李的大部分精力也都在口岸上。“我曾经想过把这个商店关了,但每天要来的老邻居,每天要聚着聊聊的家常话,又让我舍不得了。”老李说。

  如今,塔克什肯口岸成为了国家一类陆路口岸,是中国对蒙古国开放的第二大口岸,集旅游购物、边民互市贸易为一体。长期居住在这里的居民依托口岸开放优势,大力发展进出口贸易、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餐饮住宿、大数据应用、旅游等产业,对中蒙边境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在这里经营的商户有240多户。

  老李早些年已经在青河县城买了楼房,不过每年大部分时间仍住在塔克什肯镇,种着几亩菜园,每天在他的商店,迎接老邻居。

  老邻居们仍习惯地称这家店为“李建国的门市部”。“开了几十年的商店,见证了家乡发生的巨变,我特别开心,没有遗憾了。”抚摸着旧木货架,老李说,如今他眼前还时常会出现当年孩子在门市部里嬉闹、大人们在说笑的场景,“这是条情感纽带,怎么都断不了,只要还干得动,这个老店我要一直开下去。”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