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和县:牵住“牛鼻子” 走上致富路

——阿克苏地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系列报道之四

2019年09月03日 10:41   来源:新疆日报

在新和县绿色肉牛养殖产业园天宇养殖小区,养殖户在给牛喂饲草料。 □陈川摄

  提起新和县的特色,大家过去首先会想到卤鸽。然而,现在再去新和,当地人会自豪地告诉您:“新和县‘牛’了”。

  近日,笔者走进新和县依其艾日克镇乌尊阔恰村,看到该县绿色肉牛养殖产业园天宇养殖小区内,一排排牛舍整齐划一,棚里的牛或站或卧,悠闲地甩着尾巴驱赶牛蝇。

  天宇养殖小区占地320亩,是一个集肉牛高效育肥、饲草料生产加工与销售、有机肥堆肥发酵制作等为一体的现代化畜牧养殖基地。小区内养殖肉牛约4500头,有标准化牛圈舍40栋,另有8栋正在施工中。养殖小区的发展,也为附近村里的贫困户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目前,小区内饲养员共有38人,其中18人为贫困户。

  天宇养殖小区由天宇畜牧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管理。小区采取“合作社+养殖大户+贫困户+市场”发展模式,实行“统一饲养、统一管理、统一改良、统一防疫、统一销售、统一分红”的“六统一”经营模式。

  合作联社理事长司马义·阿巴斯告诉笔者,目前这里聚集了8个村的养殖大户,还有246户贫困户的牛也在这里进行集中托养。为确保贫困户脱贫的同时促进肉牛养殖基地发展,合作联社年底将按照入股资金12%的比例进行分红,实现托养合作社与贫困户利益共享。2018年,合作联社已为246户贫困户分红59.04万元,户均增收2400元。

  “以前我家里只有5头牛,现在有450头牛,其中肉牛400头、奶牛50头。我现在一年的纯利润是100万元左右。下一步,计划将养殖规模扩大到6000头以上。”司马义高兴地说。他是乌尊阔恰村人,已有13年养牛经验,2015年成立了个人养殖合作社,2018年又成立了现在的合作联社,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据了解,从2018年初开始,新和县实施“增畜”工程,按照3—5个村建设1个养殖园区的思路,实施“产业园+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主动与新疆农业科学院合作,3年规划建设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34处,牛舍318栋,每栋650平方米以上,建成集中养殖园区26处(1000头牛以上14个、500头牛以上12个)。截至目前,完工牛舍228栋,建设标准化青贮窖120座,新建精饲料加工合作社5个,进栏2.2万头,相继成立天宇、友谊、春喜、乡情、团心、沙漠山、牛多多、财运、民意等合作联社15个,养殖园区科学管理,规模效益逐步显现,西门塔尔肉牛育肥出栏效益在2000元以上,推动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该县财政部门又安排专项资金,对一定时间内从县域外购入优质西门塔尔生产母牛的农户、合作社、企业给予每头1500元的补助,不限时间对全县新出生母牛犊和公牛犊分别按300元、100元的标准给予补助。2018年全县发放补助资金485.48万元,重点扶持长途、兴盛、博鑫、麦孜木提、红星、心连心等13个百头以上母牛繁育合作社,4700户母牛养殖户,基础母牛扩繁能力不断增强。

  此外,2018年,新和县围绕产加销协同发展的思路,采取“债券资金+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的方式,筹集资金2750万元,规划新建了一座占地300亩的畜禽交易服务中心,该中心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利于流通、便于管理、方便群众,集活畜交易、饲草料交易、畜产品综合展销、市场信息服务于一体,采用“企业+贫困户”的模式,通过搭建交易平台、开发就业岗位、扶持创业、资产收益再分配四种方式,推动养牛业发展壮大,带动了贫困户致富增收。自市场投入运营以来,每周三、周六设为交易日,周平均交易牛2100余头、羊1500余只、禽类2200余只(羽),区位优势更加凸显,肉牛市场动力更加强劲,逐步成为南疆最大的畜禽交易集散中心。目前市场开发保安、保洁员等就业岗位16个、交易摊位564个,扶持带动103名贫困人口通过创业实现脱贫,人均月增收1000元以上。

  据统计,自2018年“增畜”工程实施以来,新和县全县牛存栏量从3.01万头增加到7.5万头,翻了一番多;新建绿色肉牛养殖小区26个,标准化牛舍228栋,集中养殖2.2万头,全县现有规模养牛专业合作社56家,牛养殖户15460户,占总农户的50%。全县1.6万个家庭参与养牛,630户贫困户与7家合作社进行托养合作,累计分红151.2万元,户均增收2400元,3161户贫困群众通过养牛走上了脱贫致富道路。 (邓丽娟 陈川)

[责任编辑: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