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我家的变迁】哈密一家三代火车司机:加速驶向幸福

2019年09月05日 10:51   来源:新疆日报

陈吉善(左一)与同事在蒸汽机车前合影。(图/受访者提供)

陈世伟驾驶内燃机车。(图/受访者提供)

幸福的陈鑫一家三口。(图/受访者提供)

  【开栏语】

  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新疆日报社(新疆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全媒体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我家的变迁》系列报道,讲述天山南北一些家庭的故事,以“小”家看“大”家,从细微处展现国与家70年的变迁,抒家国情怀,传时代新韵。

  新疆日报讯(记者费璇报道)

  第一代 蒸汽机车司机陈吉善:

  每次回家身上都是黑乎乎的

  “爷爷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火车司机,开了一辈子蒸汽机车。”对陈鑫来说,爷爷的形象既熟悉又陌生,“爷爷去世得早,但我从小是听着爷爷的故事长大的。”

  陈吉善原本在甘肃工作,是一名货车司机,上世纪50年代末被调到哈密机务段,投身新疆铁路事业。

  “当时父亲开蒸汽机车,一上车,就要不停地往熊熊燃烧的炉膛里装煤,一把大铁锨常常没用多久就磨得锃亮。”陈世伟清晰记得,那时父亲每次回家身上都是黑乎乎的。有火车司机的人家,会比普通家庭多准备一只大盆,专门用来清洗被煤灰弄脏的衣服。每次陈吉善回家,妻子都会提前准备好干净的制服,而脏衣服要足足泡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再打上肥皂,使劲搓揉才能洗干净。铁路司机不能经常回家,陈吉善大多时候住在集体宿舍,一间平房被隔成小间,隔壁房间的人翻个身都能听到。

  “虽然工作又脏又累,不过父亲的工资待遇足够养活一家人。春节时,饺子我们一家四口可是每个人都管够的。”陈世伟说,在热闹的鞭炮声中,他总盼着父亲高大的身影能早早出现在家门口。

  父亲穿着制服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陈世伟的脑海里。“爸爸经常说,看到旅客们下车时兴奋的神情和出站口人群接到亲人的笑容,他觉得再辛苦也是值得的。”陈世伟说,“从那个时候起,和父亲一样成为火车司机,就成为我的梦想。”

  第二代 内燃机车司机陈世伟:

  一家人相聚的时间越来越多

  1972年,作为“铁二代”的陈世伟成为哈密机务段的机车钳工,1986年被调至运转车间,正式成为一名火车司机。这时,新疆铁路已告别蒸汽机车时代,升级为内燃机车。

  “内燃机车是用柴油发电驱动车轮,再不用像蒸汽机车那样费力铲煤了,不过没有空调,很热,坐在驾驶座上,裤子不一会儿就湿透了。”陈世伟回忆。那时,他们一家住在铁道边的小平房里,陈鑫说:“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和姐姐一起趴在窗台听火车鸣笛,等着爸爸开的列车进站。”

  儿子上小学后,陈世伟一家分到了单位的福利房,从平房搬到了楼房。“只有39平方米大,是最早的筒子楼,住的都是单位职工,厨房卫生间共用。后来,我家又住上了两室一厅的楼房,条件越来越好。”陈世伟说。

  妻子李俊萍回忆,每次丈夫完成任务回家,自己都会为他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准备两套干净的衣服。“最开始他4天左右回来一趟,每次我都掐着时间,做好饭等着火车进站。”李俊萍笑着说,后来火车提速,丈夫基本上是两天回来一趟,脏衣服不用堆积起来,一家人相聚的时间也越来越多了。

  陈世伟说:“我退休10年了,最遗憾的是没有亲手开过动车,但儿子实现了我的愿望。看到我国高铁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技术在世界领先,我感到很自豪。”

  第三代 新疆第一批动车司机陈鑫:

  见证真正的“双城生活”

  569公里的距离,从爷爷那一辈往返数日的颠簸,到现在几个小时的快速通行,哈密站到嘉峪关南站两地的时空距离越来越近。作为新疆第一批动车司机,陈鑫见证了真正的“双城生活”:两城之间只有一张高铁票的距离、两部电影的时长。

  陈鑫2006年毕业于乌鲁木齐铁路运输学校,和爸爸那一代相比,他接受了更加专业的系统培训学习。毕业后,陈鑫进入哈密机务段从事机车乘务员工作,2011年晋升为内燃机车司机,2012年转型为电力机车司机,2014年成为一名动车组司机。

  2010年,工作4年的陈鑫通过贷款购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房子有90多平方米,首付基本是我自己存的钱。小区环境特别好,我也有属于自己的家了。”陈鑫和妻子肖鹃在这间新房开始了新的生活。

  工作环境更好了,列车速度更快了,陈鑫几乎每天都能回家,妻子不用特意给他留饭,2岁的儿子也不用像自己小时候那样哭着想见爸爸。“儿子对火车模型十分感兴趣,一听到火车鸣笛,就会兴奋地手舞足蹈。”陈鑫笑着说,“说不定他会成为我家的第四代铁路人,将火车的故事继续讲述下去。”

[责任编辑: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