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恰抓实基层党建助力乡村振兴

2019年09月06日 15:18   来源:克孜勒苏日报

  天山网讯(通讯员段春光报道)今年以来,乌恰县以夯实堡垒、锻造队伍、搭建平台、技能培训为抓手,为全面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抓好阵地建设,夯实基层堡垒。针对部分村硬件设施不全等情况,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投入中央预算内资金560万元,新建乡镇干部宿舍两栋,并对全县41个村(社区)逐一梳理,通过配齐医务人员、活动设施、养殖种植图书等,为群众就医、娱乐、学习提供便利,逐步完善村级阵地服务群众的功能。足额保障落实村不低于10万元、社区不低于15万元运转经费,服务群众工作经费不低于5万元,申报中央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150万元,为3个经济薄弱村增强自我保障和服务群众的能力,破解村级党组织“有心干事、没钱办事”的窘境。严格落实《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10条>的通知》精神,按照所辖村(社区)总数10%的比例倒排整顿对象,确定2019年度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对象3个,采用书记挂帅、部门联系、强弱结对等方法,配强人、出实招,促进基层党组织引领群众致富能力变优变强。

  锻造过硬队伍,凝聚振兴力量。建强带头人队伍,对34个村(社区)实施县直单位党政正职担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工作办法,精选26名优秀干部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对8名农牧民身份党组织书记采取“一对一”帮带方式促进能力提升,将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作为当前重点任务来抓实抓好。配齐人才队伍,维持扶贫专班“乡镇10+2”(扶贫专干10名、大数据平台管理员2名)、“村5+2”(扶贫专干5名、大数据平台管理员2名)力量不减,并发掘培养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电商服务、旅游人才等42名,为“优化农业、改良牧业、发展旅游业、振兴电商”发展规划提供人才保障。

  强化支部引领,打造增收产业。通过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示范、产业资金支撑等方式,“支部+”精准发展模式成效显著,逐渐在各乡形成因地制宜、各有特色、附加值高的产业示范点。

  “支部+合作社、基地”,在波斯坦铁列克乡、托云乡、乌鲁克恰提乡、玛依喀克管委会等乡镇建成种植养殖合作社、基地6个,推动品种改良和规模化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增长15%以上。“支部+电商平台”,巴音库鲁提乡打造出“定点帮扶企业+支部+电商平台+合作社+养殖户”的一条龙服务体系,以“冷冻+空运”方式将生态新鲜牛羊肉销往内地。今年以来,已向北京、上海、江苏、山东等20多个城市销售牛羊肉5200公斤,共计收入54万元,40余户贫困户收益;吾合沙鲁乡凭借本地“巴仁杏”品质高、口感好优势,依托互联网平台将本地杏子卖到北京等地,线上线下纯收入20余万元。“支部+旅游景点”,吉根乡打造“西陲第一乡”旅游品牌,将乌恰县边塞风光推向大江南北;黑孜苇乡打造“百杏生态园”旅游基地,建成集餐饮、娱乐、观光于一体的服务链条,成功举办“乌恰县文化旅游节暨第一届电子音乐节”,吸引县内外游客,创收近百万元。

  注重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发挥组织、人社部门后盾作用,坚持“授之以渔”式工作办法,注重引导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引导城镇失业人员、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两后生”等人员参加紧缺职业(工种)技能培训,培养技能人才,力促稳定就业。“菜单式培训”锻造过硬本领,摒弃大水漫灌的培训方式,以缺什么补什么为原则,在培训前组织乡村干部进行民意征集,从群众当前最缺什么、想学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入手,为群众提供“培训菜单”,量身定制培训课程,提高技能培训针对性。总结“流动式培训”增长实践经验,针对牲畜养殖技术、面点技术、泥瓦工技术等实践要求较高的培训课程,组织参训人员到养殖合作社、糕点店、建筑工地等地进行现场观摩和动手操练,力争学用结合、学完上岗。今年以来,乌恰县开展了养殖、餐饮、建筑等一系列培训,共计培训3374人、实现新增就业916人。

[责任编辑:王建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