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09月12日 11:14 来源:天山网
今天给您带来的报道是
《70年·新疆医疗变奏曲:从马背医生到手机远程会诊》
打着手电做手术?
这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可这,却是一幅真实的场景
那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乌鲁木齐的医疗队伍到各地州市巡回就诊
条件艰苦,没电的地方只能这样为百姓治病
而在新中国成立之初
新疆的医疗资源更是匮乏
新疆医疗卫生机构总数只有54家
卫生技术人员只有388名
那时婴儿成活率不高
新中国成立前新疆人均预期寿命还不到30岁
20世纪50年代,医务人员为妇女进行健康体检。
那时,经过简单医疗培训的工农兵们
带着草药箱,骑着马儿或小毛驴
踏过草原,蹚过河流,深入山区
为农牧区群众做基础卫生服务
他们,被亲切地称为“马背医生”
当时最普通的体检
在村里也是引人围观的新鲜事
为增强百姓的卫生意识
许多地方的黑板报上
写着“饭前洗手”
1956年“新疆医学院”成立
新疆有了培养本地医疗队伍的“摇篮”
有了国家资金和人才政策支持
在“建设大西北”的号角声中
祖国各地
无数青年才俊逐梦而来
新疆农村每个生产大队
有了1至2名半农半医的医生
也有了卫生员和接生员
准妈妈们生宝宝不再听天由命
开始享有卫生科学的分娩帮助
在医院的新生儿室
标准化的新生儿护理
让婴儿的感染和患病率大幅降低
20世纪70年代的新生儿室。
到了1960年,人们发现
身边的医院多了起来
全疆医疗卫生机构比1949年增长80多倍
1963年,人民公社都建立了卫生院(所)
上世纪70年代中期
80%的公社卫生院都能做简单手术和X光检查
上世纪80年代到上世纪末
随着医疗人才队伍的壮大
新疆医疗卫生事业
装上飞速发展的马达
“马背医生”逐渐成为遥远的记忆
医务人员坐着汽车去牧区
为孩子们接种疫苗
为老人诊治慢性病
在艰苦环境里调研地区性重大疾病
传染病不再可怕
结核病、包虫病不再让人闻之变色
20世纪末,医生进牧区为孩子接种疫苗。
2000年,医务人员在北疆农牧区开展结核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2017年,医务工作者在牧民的毡房里为孩子接种疫苗。
卫生所和县医院能满足群众大部分就医需求
城乡人居环境质量日渐提升
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也逐步提高
时光荏苒
如今
城市就医更加便利
手机微信就能充值缴费 不再排队等候
医保卡注册可在多家医院替代原有的就诊卡
“一站式”结算让出院报销不再往返奔波
乌鲁木齐国际医院采用全流程导医机器人、智慧轨道物业传输系统等功能,将智能化、信息化贯穿于患者就医全过程。
现代化百级层流净化手术室,再不需要用手电照明。
一流的诊疗环境。
新疆乡村各族群众
“家门口”就医更加便利
全区899所乡镇卫生院和8902所村卫生室
九成以上实现标准化建设
全部配备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
连续四年的全民健康体检
让“预防为主”的健康观念深入人心
慢性病患者建档立卡
享受细致医疗管理服务
男女老幼签约家庭医生
可以享受更加健康快乐的生活
2017年8月8日,医生在阿勒泰市居民家入户进行全民体检,帮助患者免费做体格检查、插导尿管。
全民体检工作小组到阿勒泰地区克孜勒喀巴克村为村民进行体检,图为村民排队测量血压现场。
博湖县为0-6岁儿童测血红蛋白。
克拉玛依市人民医院赴大学城开展全民健康体检。
2016年9月27日,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在和田地区皮山县试点开展全民健康体检工程。
“互联网+医疗健康”的推进
实现自治区-地-县远程医疗全覆盖
手机移动远程会诊
让多学科专家随时随地“坐”在一起
一如当年建设大西北的号召
2016年起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再掀热潮
各援疆省市累计派出医疗队360余批次2.4万余人
天山南北各族群众不用出疆
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与北上广一样优质的医疗服务
2010年远程会诊系统新疆建设项目开通仪式。 李鹏摄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健康路上不能有人掉队,尤其是贫困人群
不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健康扶贫落实到人、精准到病
为每一位患者驱散心头的阴霾
……
2018年全区人均期望寿命
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不足30岁提高到72岁
曾经的“看病贵、看病难、看病远”问题正在走远
每一个人的健康
共同构建起“健康新疆”的美好画面
(文/记者 康颢严 漫画绘制/记者 贾永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