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市:老龙河西瓜的“品牌经”

2019年09月12日 17:01   来源:昌吉日报

  天山网讯(通讯员马月报道)8月18日,来自浙江的一位客商以一车皮2.5万元的价格,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大西渠镇老龙河村村民谷树义手中拉走了四车皮西瓜。“种了10多年西瓜,今年是老龙河西瓜价格最高的一年,今年300亩西瓜总收入40多万元。”谷树义乐呵呵地说。

  随着时代的变迁,老龙河西瓜见证着昌吉市农村的可喜变化。

  守着金饭碗 赚不到香饽饽

  昌吉市大西渠镇老龙河村昼夜温差大,土壤含有西瓜所需的丰富微量元素,盛产的西瓜个大、味甜,是昌吉市的特产。

  老龙河村西瓜最早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百年前,被人们赋予“老龙河”称谓已是上世纪60年代了。那时候以老龙河西瓜为代表的昌吉西瓜,基本上都是农家自育的品种,产量不高,种植西瓜靠天吃饭,年景好了多收一点,年景差了全当白辛苦一年。加上繁育体系不健全、交通不便利、信息不畅通,老龙河的西瓜只能在周边销售,农户种植面积也不敢扩大,因为种多了也销不掉。

  大西渠镇老龙河村党支部书记冯金强告诉笔者,自己还是孩童的时候,公社还集体种植过西瓜,那时候农产品品种单一,除了粮食作物,像西瓜这种经济作物很少见。他说:“农民种植西瓜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市场交易,那时候种瓜就是满足农民饮食需求,虽然瓜的品质极佳,但是并没有给农民和集体带来更多的收益。”

  大胆闯市场 错峰上市有先机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很多农民开始种植西瓜,瓜农们开始琢磨怎样增加西瓜产值。

  根据当地的种植习惯和市场需求,瓜农开始巧打时间差种植西瓜。那时候还没有地膜技术,瓜农们便用土办法解决早晚熟难题。为了让西瓜早熟,瓜农们采取开沟铺沙的办法来提高地温,这种栽种方式叫“小沟瓜”。晚熟瓜采用深沟蓄水的方法,这种栽种方式叫“大沟瓜”。“这一早一晚相差一个多月,在其他大田西瓜还没上市的时候,老龙河西瓜就开始销售,大田西瓜下市后,老龙河村还有晚熟西瓜,原来每公斤卖3分钱当时可以卖到5分钱,市场机制放活以后,老龙河村瓜农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赚得盆满钵满。”谷树义说。

  到了上世纪80年代,运用新技术、高科技种瓜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昌吉市在那时候成立了园艺站,瓜农们不仅有了技术保障,而且还从食用西瓜向制种西瓜转型,一些制种企业快速兴起。谷树义说,不仅老龙河村开始大面积推广新技术种植西瓜,滨湖镇滨湖村、六工镇下六工村也开始和各大院校合作种植西瓜,老龙河西瓜的名气逐渐大起来了。

  精心树品牌 走特色路挣品牌钱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老龙河西瓜的发展开始突飞猛进。瓜农们引进新品种,无论在口感还是外观上,老龙河西瓜都成了市场佼佼者。2014年,“老龙河”牌西瓜通过专家评审,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今年7月,中国园艺学会为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授予“中国西瓜之乡”称号,这是中国园艺学会评定的全国第六个、新疆第一个西瓜之乡。

  老龙河西瓜的名气大了,瓜农的种植积极性也大了。谷树义说,农民们看到西瓜利润空间大、市场效益好,便开始大面积种植。到1998年,老龙河村西瓜种植面积达10万亩左右,年产量约60万吨。但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瓜农们沉浸在丰收喜悦中时,一场西瓜滞销风暴正在席卷全国,从内地到新疆,大面积的西瓜丰产却不能丰收,像老龙河这样地处偏远的销售区更是无人问津。“只能看着西瓜一个个在地里烂掉,特别绝望。”谷树义谈起往事仍心有余悸。

  在深刻体会到市场瞬息万变后,瓜农们种植西瓜更加谨慎,每年都以订单模式按市场需求种植。现在,像谷树义一样的瓜农,每到瓜果飘香时节,不用推销,都会接到全国各地的经销商来拉瓜。谷树义说:“原来种瓜挣得是汗水钱,现在种瓜挣得是品牌钱,以后老龙和西瓜要打绿色牌、算绿色账、走特色路、挣品牌钱,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