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飘过70年】1984年:一棵小白杨 激励戍边人

2019年09月25日 09:59   来源:天山网

小白杨哨所

  “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一首《小白杨》唱出了边防军人的心声,让全国人民耳熟能详。

  小白杨哨所,位于中国和哈萨克斯坦边界、巴尔鲁克山脚下,新疆军区塔城军分区边防某团的塔斯提边防连在此驻守。眼下,这个很多人从歌声中认识的哨所已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来此的游客大都会轻抚“小白杨”,哼起那首戍边歌。

  当初的那棵小白杨如今已经长成30多米高的“大白杨”,曾经荒凉的哨所变成了绿洲。新疆有数千公里边防线,为什么塔斯提哨所的小白杨会被写进歌里?

  “当初呀离家乡,告别杨树庄,妈妈送树苗,对我轻轻讲,带着它,亲人嘱托记心上啰喂……”歌曲中母亲送给儿子树苗,与即将返回哨所的儿子依依惜别的场景感动了无数人。

  1980年,战士程富胜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应征入伍成为塔斯提哨所的战士。1983年春,两年未回家的程富胜回家探亲,他给母亲富吉梅讲哨所光荣的戍边历史,富吉梅十分感叹和敬佩。

程富胜近照

  尤其是听到哨所官兵坚持年年种树,但由于缺水却留不住一片绿色,富吉梅默默记在了心里。到了儿子归队的日子,清晨,富吉梅与丈夫一起在自家后院,挖了10棵自家培育的白杨树苗,用红布条扎着,用军大衣包裹好,交给儿子,嘱咐他种在哨所里,为那些辛苦守边的战士们遮风挡雨。

  那时交通不便,程富胜带着树苗在路上走了4天。一到哨所,他就将树苗种下。

  当时,全哨班吃水都是从5公里外的河里背水,为了种活白杨树,战士们每天去河里背水,为了省出水浇树,他们每天饮用、洗脸、刷牙一共只用一军用壶水。洗脸不用香皂,洗衣服不用洗衣粉。还在小树苗的四周扎下篱笆,防大风吹折。最终,10棵小白杨活下来了一棵。从此,哨所有了绿色。

  1982年8月,词作家梁上泉到新疆采风。他当时就想写一首能表现新疆军人风采的歌。可一时找不到切入点,后来他到新疆各地走访,随处可见的参天白杨,给了他灵感,白杨挺拔、遮挡风沙,像极了战士们。

  此后,白杨树在他心底扎下了根。1983年秋,梁上泉再一次到北疆采风。在塔斯提哨所,当他看到一名战士用水壶给家乡带来的小白杨浇水,他的感情和灵感一下子爆发了,在回住地的路上,他只用了半个小时,一气呵成,写出了《小白杨》的歌词。

  1983年从新疆采风回去后不久,梁上泉把这首歌词发表在了刊物上,总政歌舞团作曲家士心读后非常感动,为其谱了曲。

  1984年8月1日,总政歌舞团在北京海淀影剧院演出,阎维文老师第一次在舞台上演唱了《小白杨》。优美的旋律,刚柔相济的歌词在观众中反响很大,阎维文也因此成名。第二年,阎维文将这首歌带上了春晚舞台,从此,《小白杨》成为最著名的军旅歌曲之一。塔斯提哨所也从此更名为“小白杨”哨所。

  随着歌曲的传唱,小白杨背后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小白杨”也成为一种精神,深深影响着祖国各地的边防军人。冬季,在及膝的雪地中顶风冒雪;夏季,在风沙烈日下坚强前行……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忠于祖国,扎根边防,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白杨信念。

  如今,在塔斯提边防连仍然保持着一个传统,每天起床广播放的第一首歌就是《小白杨》,晚点名时要呼点“小白杨”,全体官兵答“到”;每逢新兵下连、老兵退伍,都要在小白杨树下宣誓。正是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官兵们人人都把连队当家建,个个争当小白杨卫士。

  如今,小白杨哨所内外已是绿树成荫,又高又壮的白杨树伫立在哨所旁,傲立边关,驻守边防,小白杨俨然也成为了边防文化的品牌,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里续写忠诚戍边的光辉篇章。

  2012年在小白杨哨所边新建了“小白杨哨所展馆”,展馆融小白杨哨所的由来、哨所的变迁等历史为一体,成为裕民县各族群众接受国防教育的重要场所,吸引了众多疆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每年接待参观者达8万余人次。

       (文/记者秦金俐编辑整理 资料来源:裕民零距离、人民网、新华网 图/通讯员赵海嵘提供)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