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新疆民生变奏曲】新疆公路出行变奏曲:从坑洼难行到高速纵横

2019年09月26日 10:45   来源:天山网

新疆

幅员辽阔

却又长路难行

70年前

坑洼泥泞的路上

驴、马、骆驼

是主要交通工具

平均每500平方公里才有1公里公路

新疆公路通车里程3361公里

有乌鲁木齐至奇台

乌鲁木齐至喀什

星星峡至霍城等几条简易公路

通行能力很差

全疆仅有317辆破旧汽车

“坑洼不平、翻浆泥泞、车轮乱转”

是对当时公路的形象写照

当时

新疆的道路运输

主要由4.5万辆畜力车辆完成

铁轮车、木轮车、胶轮大车、

“六根棍”马车、爬犁、马拉轿车等

随处可见

汽车离百姓生活很远

乌鲁木齐市民李勤举家搬到伊宁市

骑马用时18天

退休干部阿不都热合曼·赫力里的父亲

从叶城到乌鲁木齐骑马‌‌用了48天

1950年新疆的交通管理职能部门成立

公路交通建设起步

当年开都河畔的焉耆城

发起了整修南疆公路的总动员

那时

路修在哪里彩旗就飘到哪里

出疆方面

新疆和西藏修建公路也提上日程

此前

新疆向阿里地区供应物资

主要靠畜力

高寒缺氧、草料供应困难

畜力死亡率高、运输条件艰苦

迫切需要修建一条公路

终于

1957年10月

1455公里的新藏公路建成通车

北起新疆叶城,南至西藏普兰

修建新疆-西藏公路,汽车队整装待发

1957年底

新疆公路里程已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6倍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

新疆大地上

支边的青年和各族人民一起

修公路、建工厂、搞生产

新疆进入建设公路的高潮期

那时

公路基本是简易的砂石路

1958年乌鲁木齐至昌吉之间

铺筑了沥青路35公里

这是新疆第一次修建沥青公路

为新疆公路大规模铺筑沥青面做出样板

随着公路的建设

城市公交和长途交通得以发展

1959年,乌鲁木齐街头公交车

1950年乌鲁木齐市南门附近

新疆的第一家客运站建成运营

是碾子沟客运站前身

承担着运输全疆旅客

部分国内城市旅客的任务

最早的客运站为二层小楼,仅有一个售票窗口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

城市公共交通和长途客运进一步发展

那时

乌鲁木齐的公交线路达15条

公交车达到118辆

巴楚去喀什可以坐客车了

车票价格相对当时新疆百姓的收入有些贵

上世纪70年代中期

在乌鲁木齐市

被称为“大通道”的铰接式公交车横空出世

填补了新疆制造公交车的空白

当时的大通道有14米长

最多的时候一趟能拉300多名乘客

成为公交主力

1974年

修筑独山子—库车公路的序幕拉开

纵贯“天山脊梁”的独库公路

过半以上地段处于

崇山峻岭、深川峡谷

一日可领略四季

独库公路的通车

实现了东来西往5条公路相衔接

使全疆的公路网初具雏形

1978年

新疆公路

总里程2.38万公里

上世纪七十年代公路测量

公路通行条件好了

乘车已是老百姓出行的主要方式

全疆汽车拥有量达4.16万辆

客运班线通到县

1976年

乌鲁木齐第一批三轮摩托出租车出现了

随着改革春风吹到新疆大地

蹦蹦车、212吉普车和华沙轿车加入了出租车队伍

百姓出行更加便利

1985年,乌鲁木齐市人民路立交桥通车

上世纪八十年代

新疆实现了一级公路“零”的突破

我国西北第一条一级公路—乌昌高等级公路建成

新疆公路建设进入了新阶段

一条条公路连接起一块块绿洲并交织成网

上世纪八十年代乌昌一级公路小地窝堡立交

虽然

从乌鲁木齐市到伊宁市的路还是很远

沿途需要住宿

但汽车穿梭呼啸

代替了往日悠长的马鸣、驼铃

人们出行已越来越依赖公共交通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

新疆公路建设有了质的飞跃

第一条沙漠公路建成

有了第一条高速

吐鲁番到乌鲁木齐到大黄山高等级公路通车

这时

私家车增多

高速路的建设高潮来临

不到三十年时间里

从无到有

从有到畅

从畅到美

新疆的公路

贯通沙海

铺向草原

横跨峡谷

穿越达坂

路修到哪里

哪里就有美丽的风景

走在路上的人们也发现

路不再是到达某一目的地的途径

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无限风光皆在路上

G7京新高速吐鲁番段:一面隔壁一面绿洲

G312国道达坂城段,近千架风机组成了一道靓丽风景

G3012喀叶墨高速的通车

全疆各地州市实现高速公路全连通

2018年年底

新疆公路网密度11.2公里/百平方公里

高速公路4800公里

二级及以上公路近2.3万公里

全区农村公路总里程为12.87万公里(不含兵团)

昔日

行走在丝路古道上的驼队串联起梦想与希望

今日

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让丝路古道重放异彩

(文/动图制作 记者 郭玲 漫画/李桢楠 图/资料图片)

[责任编辑:李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