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 · 奋斗新时代——最美奋斗者】“继续为祖国放牧巡逻”

——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护边员魏德友

2019年10月09日 11:06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晓艳报道)“我还要努力,继续为祖国放牧巡边。”荣膺“最美奋斗者”称号后,魏德友说,他要更好地坚守、更好地担当,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出贡献。

  永远是个兵

  1964年年初,24岁的魏德友响应党中央号召,从北京来到新疆塔城地区,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原兵二连的一名“新兵”。

  为了筑牢国防屏障,原兵二连进驻荒无人烟的萨尔布拉克草原。因为土地盐碱化严重,这里草木不生,是一片戈壁荒滩。就是在这荒凉的边境线上,魏德友巡边整整55年,总里程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走了数圈;堵截越界牲畜数以万计,劝返临界人员千余人次。魏德友与战友们一起,沿着边境线放牧、种地,肩负起巡逻守边任务,在辖区构筑了长达20公里的移动界碑,用生命守护着祖国的领土。

  “面对一眼望不到边的戈壁荒滩,全连男女老少齐上阵。当时,我一天靠着两个馒头,开一亩多地或挖二三十个树坑。”魏德友回忆说,“大家手上的茧结了一层又一层,有的拳头都握不紧,但个个斗志昂扬。”

  魏德友明白,兵团人肩负着屯垦戍边特殊使命。“兵团人永远是个兵!”魏德友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从此一守就是一生。

  守边就是卫国

  为了守边,魏德友尝遍了酸甜苦辣,但55年来,他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家就是哨所,守边就是卫国。

  1969年,魏德友参加了团场“铁牛队”行动,在萨尔布拉克巡逻,不时与邻国军队擦肩而过,时时都能闻到火药味。

  那个时期,魏德友请缨到萨尔布拉克担任了牛群组组长,拖儿带女住进了萨尔布拉克小溪旁的地窝子里。

  1981年兵团恢复建制以后,原兵二连所属地交给了裕民县管辖。1984年,161团牛群被拍卖,魏德友也要从原兵二连搬迁至别的连队工作了。他却出乎意料地买了3头牛、20只羊,在全团率先发展养殖业。说到底,他就是不愿离开兵二连。

  时任辖区边防站连长的白松找到魏德友说:“你既然决定不走了,我想把用于改善战士生活的羊群交给你。牛马羊在没有边境设施的状况下易造成涉外事件。你有戍边经验,你来当护边员,行不?”

  魏德友一口应承下来。白松把边境前沿的一片区域指定为魏德友的放牧巡边区域,配发了“义务护边员”袖章和一架望远镜。从此,魏德友只要在责任区兜一圈行程就不少于15公里。

  戍边55载,不知走过了多长的巡逻路,磨破了多少双鞋子,却从未减弱魏德友戍边守土的信念和意志。

  坚守戍边使命

  “几十年了,为什么还要在这荒郊野外过这样的苦日子?”时常有人这样问魏德友。

  “我是一名党员,放牧守边,是我的使命!”魏德友说,他每天不去遛一圈,不拿望远镜望一望,睡觉都不会踏实。

  1983年6月,魏德友加入中国共产党。1984年,原兵二连党支部被撤并了,而这几十年里,魏德友没落下一分钱党费,有时托人代缴,有时亲自到30公里外的团组织科缴纳。过不上组织生活,他就到边防站与兵娃娃们一起学习,更多的是从收音机里聆听党的声音。他说:“艰苦就是考验,不论何时何地,我都要做一个与党员身份相符的人。”

  一次巡逻时,雪越下越大,气温越来越低,被雪水和汗水浸透的衣服很快冻得僵硬,魏德友每往前挪一步都非常困难。就在孤独无助时,他看见远处有微弱的亮光,就拿出电筒朝亮光处不停闪动。最后,驻地边防站官兵赶来把他给救了回来。

  “天气不好,你就早点回来呗。”好多次,妻子刘京好看着归来的丈夫,心疼得直掉眼泪。可魏德友非常执拗:“组织让我守在这里,是对我的信任,我要做到问心无愧!”

  儿女们为魏德友在团部买了楼房,可他始终不愿离开:“边境不能没人守,何况我是党员,我得留下来。”

  组织上问魏德友家中有什么困难时,得到的答案总是“没有”。

  半个多世纪以来,昔日战友陆续告老还乡,边防战士一茬换一茬,草原上的牧民也都搬到了条件更好的定居点。而魏德友夫妇却选择留下来,一生守在界碑旁。

[责任编辑: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