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天山时评】脱贫攻坚要用好科技兴农这个法宝

2019年10月29日 09:54   来源:新疆日报

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科技创新的伟力不可估量。无论是“引进一粒种子收获一个产业”的故事,还是种植一片“海水稻”变荒地为良田的佳话,都书写着科技兴农的生动篇章。

据10月25日《新疆日报》报道,在第二十六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上,福海县绿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引进杂交种子种植成功的板栗南瓜格外受宠。该公司与西北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签订了南瓜系列产品技术转让及技术服务合作协议,推动福海县南瓜产业化发展。同一天,据新华社消息,由袁隆平海水稻科研团队研发的耐盐碱水稻(海水稻)24日在岳普湖县公开测产,最终理论亩产结果为546.74公斤。专家介绍,海水稻有改良土壤、降低盐碱的效果,3至5年,这片盐碱地就可以改造成良田。

科技强则农业强。打赢脱贫攻坚战,农业科技创新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大量事实证明,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农业经济增长的源泉,也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我们要充分发挥科技的“攻坚”作用,用好科技兴农这个法宝。

要鼓励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农业靠科技,科技靠人才。学问走出书斋,就能散放出实践之光、科技之美;科技创新一旦与实践相结合,就能让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最大的价值。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广大科技特派员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我们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进一步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把创新的动能扩散到田间地头。在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阶段,农业科技工作者更要尽锐出战,深入贫困地区开展因地制宜的创新研究,不断促进科技项目落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科技创新创造出更多的“奇迹”。

要把科技创新的成果播种在希望的田野上。“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科技兴农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将科技成果传递给农民,应用于生产。比如,绿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从引进板栗南瓜种子到试点种植、再到组织农民进行规模生产,从研发新品种到开拓新市场、再到打造品牌,一路走来。除新疆本地外,板栗南瓜产品畅销西安、南京、深圳等8个城市,年销售1万多吨,福海县的南瓜产业也即将形成。再比如,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51团4连“访惠聚”工作队队长张永安,带领农户借助科技力量做大做强棉花产业,让示范田棉花单产增产30%以上,品质提高2个等级;协调科技特派员给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把青年农民培养成“土专家”,推动农业科研院所的新品种新技术在连队开花结果。

产业增收是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新农民与新技术相结合,就能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播下“金色”的种子,收获丰硕的果实。

让科技创新为脱贫攻坚添翼助力,各族群众就能过上劳动有收获、致富有希望、生活有奔头的好日子。把科技创新贯穿在农业农村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希望的田野将不断地生长梦想、收获幸福。(樊虹壹

[责任编辑: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