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新疆】豹隐天山

2019年11月07日 10:28   来源:新疆日报

更多内容请扫二维码 (本栏图片均由荒野新疆提供)

  新疆日报讯(记者刘东莱报道)10月31日,阳光明媚。乌鲁木齐南山深处,斑驳的岩石间,雪豹完美地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巡视着自己的王国。近5年时间,借助有效的装备,世上最神秘的物种之一--雪豹,越来越为人所了解,而针对它们的保护体系,也日渐完善。

  A 雪豹踪影频现天山

  10月11日,灰白色的公路在视野中越来越小,山腰的雨淅淅沥沥,再往上走则变成了雪,在风中倏忽飘舞。“这种天气最容易看到雪豹,”黄亚慧说,“无论是红外相机记录还是目击,可能性都是最大的。”

  作为新疆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荒野新疆基金(简称“荒野新疆”)的主要成员之一,黄亚慧以“丫丫”的名字,为中国民间动物保护组织所熟知,而同行的邢睿则是荒野新疆负责人。

  2014年末,邢睿用自己和志愿者们募捐的钱购买了一批红外相机,翻山越岭,将其架设在乌鲁木齐南山深处。次年1月,“50年来,乌鲁木齐周边首次观测到雪豹”的消息迅速占据了国内各大媒体的显著位置。

  在海拔3000米左右的一处高山垭口,邢睿和黄亚慧小心架好了最后一台红外相机。至此,自山下到山巅6个点位的红外相机全部架设完毕。“这些红外相机有窄角和广角两个类型,用来在不同条件下拍摄,日间和夜间都可以拍摄照片和录视频,一次可以工作半年甚至一年。”邢睿说。

  红外相机的应用让昔日难以观测到的雪豹大步走进人类视野,“雪山之王”的神秘面目得以日渐清晰。目前荒野新疆仅在乌鲁木齐周边区域就拍到雪豹1355次,记录到超过60只雪豹个体以及32种不同的雪豹行为。“这为我们了解雪豹的生活习性、活动模式以及领地状况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邢睿说,“新疆关于雪豹的研究走在了全国前列。”

  “中国西部是世界雪豹最集中的分布区域,数量占全球总数的60%以上,而新疆是其核心分布区。”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说。

  作为内陆干旱区的巨大山脉,天山绵延数千公里,以其相对丰富的冰雪资源,孕育了丰富的植物资源和独特的动物区系。天山陡峭的地形与地貌,成为雪豹种群数量最大、栖息地环境最独特的区域。

  “初步调查,新疆雪豹数量在1700只左右,这是根据现有数据得出的估值,实际数量可能有较大浮动,”马鸣说,“但天山是雪豹极其重要的栖息地,这是没疑问的。”

  正是基于这一点,当下的雪豹监测主要围绕天山展开。2018年10月,由新疆天山东部国有林管理局主导启动的雪豹资源本底调查,将雪豹监测范围扩展到从乌苏市到哈密市的整个天山东段。监测区域的多台红外相机都拍摄到了雪豹画面。

  这足以说明雪豹增多了吗?

  B 牧民成重要保护力量

  “不排除数量增多的可能,”马鸣说,“但更可能是由于红外相机的使用,以前就存在的雪豹被更高频次地记录到。”但无论哪种情况,与世界上所有野生动物一样,雪豹与人类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交集。面对雪豹,人类展示了复杂的情感。

  “我家牦牛犊这两年增长数目缓慢,雪豹对大牦牛没有威胁,牛犊可受不了。”10月11日,乌鲁木齐县板房沟镇白杨沟村牧民阿肯别克·阿合木别克告诉记者。在阿肯别克的家中,放着一份荒野新疆提供的雪豹保护承诺书,阿肯别克在上面签了自己的名字。

  “现在山上的羊都撤下来了,有一部分牦牛在高山草场,我们一星期去看一次,小牦牛不幸被吃了也没办法。”阿肯别克一边学习放置红外相机,一边对邢睿说,“下雪后我就可以把红外相机移到我那条沟里,一有情况我就和你联系。”

  这是一个戏剧性现象,因雪豹活动遭受损失的牧民,同时又扮演着雪豹保护者的角色。

  阿肯别克家对面的萨尔达坂乡,在乡政府和行业部门的组织下,牧民们成立了草原巡护队,保护雪豹也成了他们的工作内容。前任队长阿合太·叶斯太家里宽敞明亮,他把荒野新疆赠送的雪豹装饰画放在了家里最亮的地方。这样人一进来就可以看到。

  10月23日是“国际雪豹日”,荒野新疆将这些用雪豹相片做成的装饰画送到了牧民家里。牧民们不约而同地将装饰画放到了家中最显眼的位置。

  邢睿说:“在当地政府和林业部门的支持下,我们正在逐步将雪豹保护意识传播进牧区。其实这些年生态保护的宣传效果已经很好了,牧民在日常保护中已成为比志愿者更重要的人群。”

  “攻击牧民羊群的主要是老豹和未成年雪豹,它们缺乏足够的捕食能力,捕捉不到北山羊这种视峭壁如平地的猎物。”10月11日,邢睿边爬山边说,“成年雪豹一般不会攻击家畜,除非自然灾害或大雪导致猎物大量减少。”远处,一群北山羊悠悠移动在山脊,须臾便已不见。在他下方的林区,一群马鹿正在河边喝水。

  牧民因为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退出山区,客观上为雪豹等野生动物提供了更大的栖息空间。“往年牲畜被狼吃掉的多,”在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阿克苏乡,牧民朱马哈力·哈尔得巴依说,“今年我卖了一些羊,剩下的也在低处放牧,不跟狼和雪豹争地方。”

  C 营造更适宜的生存家园

  2019年3月,在位于天山北坡的乌苏林区,世界自然基金会新疆雪豹保护项目组拍下了一张极有寓意的照片:在白雪覆盖的山脊上,一只威武的雪豹长尾微翘,凝视着前方的苍茫林海,仿佛在思考什么。“我们感觉监测区域内的雪豹总体上生活状态还是不错的。”邢睿说,“但这并不代表着一帆风顺,威胁在多个领域存在。”

  2018年,荒野新疆拍摄到了一段让人心悸的视频:两只1岁左右的幼豹和母亲一起从相机前走过,母豹只剩3条腿。“我们没法判定是盗猎还是报复性猎杀,或者是捕捉其他动物时的误伤。很可能是被兽夹夹断的,幼豹到2岁才可以离开母亲单独活动,所以这3只雪豹的必然结局就是死亡。”邢睿说。

  除人兽冲突因素之外,潜在的地理阻隔是对雪豹生存的另一威胁。成年公豹的领地非常大,所以雪豹需要充分的空间来扩散。过往岁月中,雪豹正是因此沿着迁徙廊道,从青藏高原扩散到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区域,甚至蒙古高原。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交通建设往往会阻断廊道,无数动物被撞死在公路上,动物保护界称之为“路杀”。

  “这需要一个平衡,用一些方式尽量减少‘路杀’,但也不能因此就不发展交通,也不可能做到。”邢睿说,“总体来说,雪豹生活的空间与人类相对还是较远,而且现在大家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

  邢睿介绍,在荒野新疆雪豹监测区域内的山区正在建一条公路,开工前提交的环评方案被多次驳回,直到最终通过完善的环评方案后才开工建设。施工方很早就与荒野新疆建立了联系,希望能在施工过程中就动物保护给出建议,还在山里提供了设施,供荒野新疆建立野外观测救助站。

  而黄亚慧正打算做一件有趣的事。她希望在萨尔达坂乡的学校里,挑选草原巡护队队员的孩子们组成一支“护豹小分队”。“我们进行多样的活动,包括在全校开设知识讲堂、组织线路适宜的巡护、为护豹小分队配置专属标志、衣物等,让孩子们从小就对保护雪豹有强烈的参与感和自豪感。”黄亚慧说。

  事实上,不仅乌鲁木齐周边,从伊犁到阿勒泰,从阿克苏到巴州,各地林业部门多次在接到群众报讯后,对雪豹展开救助,以雪豹为代表的野生动物正在获得越来越好的保护,豹隐天山的同时,人们心中尊重自然的价值观正在成长。

[责任编辑: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