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

【天山观察】奏响叶尔羌河流域发展主旋律

2019年11月20日 10:51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白之羽 何玲 米日古力 · 纳斯尔 杨伟 安仕钰报道)关乎发展、关乎保障、关乎生态,对于偏远的帕米尔高原来说,水利工程建设的意义远不止一座大坝或一个电站。

  11月19日12时30分,在几百人的注视下,总重量588吨的导流洞巨型闸门缓缓下落,“新疆三峡工程”——叶尔羌河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下闸蓄水成功。

  这样的一天,背后是无数人的期盼,更饱含许多人10年来的心血。

  有悲伤往事,更有美好蓝图

  发源于帕米尔高原南侧喀喇昆仑雪山的叶尔羌河是塔里木河水源之一,10.8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内,400余万各族群众生于斯、长于斯。平均年径流75.93亿立方米的河水成就了新疆最大的灌区和全国第四大灌区。

  然而,这样一条河流并非毫无“脾气”。春旱、夏洪、秋缺水、冬枯竭是它的真实写照。每到汛期,突发的冰川堰塞湖溃坝型洪水给沿岸群众带来了难以计数的损失。位于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库区的阿克陶县库斯拉甫乡群众,就曾饱受其害。

  直到今天,已经搬迁到泽普县桐安乡的原阿克陶县库斯拉甫乡党委书记王守辉依然记得在山上的日子。暴发山洪时,紧急撤离的群众只能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或彩钢房里,连续数天泥石流封堵道路,连续几个月没有干净水喝。

  如何让人们彻底摆脱水患的困扰?

  如何让珍贵的水源不再白白淌走?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就筹划在叶尔羌河上兴建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发挥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功能。但由于当时技术、人才、资金等客观原因的限制,这个蓝图一直停留在初步勘探和设计阶段。

  进入新世纪,改革开放的成效日益凸显,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群众的需求与各界的力量,迎来了一个新的平衡点。

  2008年,被业内专家称为“新疆三峡工程”的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全面启动。

  2011年10月10日,工程奠基正式拉开建设序幕。

  一批批来自四面八方的水利建设者陆续进入工地,他们在巍巍昆仑山下、滔滔叶尔羌河畔修路、架桥、打隧洞,打破了叶尔羌河河谷千年的宁静。

  2011年12月20日,新疆叶尔羌河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项目建议书获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

  2015年6月10日,大坝工程正式开工建设。

  2015年11月19日,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顺利实现大江截流。

  ……

  一个个重大节点的背后,是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是无数人的智慧和汗水。不避寒暑、不舍昼夜,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的蓝图在建设者的手中一点点实现。

  有技术难题,更有突破实力

  “高峡出平湖”,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帕米尔高原更是如此。

  自然环境恶劣,施工条件艰苦;大坝处在高地震区断裂挤压带,坝址区地质条件复杂,工程技术难度大,安全风险高……最后,“三高一深”被总结为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难题——

  高面板堆石坝,坝高164.8米,工程大坝+可压缩覆盖层深度的总高度达258.8米,世界罕见;

  高边坡,大坝右岸高边坡600—800米危岩体处理;

  高地震烈度,坝址区域地震基本烈度8度,大坝抗震按9度设防;

  河床覆盖层深,最厚位置厚度达94米,渗控体系建设难度世界罕见。

  为破解这一系列施工难题,2012年,新疆新华发电叶河公司先后委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结合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实际,开展了十余项科研专题研究。

  比如,对筑坝材料现场碾压试验及相对密度试验研究,验证和确定了大坝填筑标准和技术要求,复核确定了相关参数,填补了国内同类型大坝相关研究空白,为建设施工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再比如,采用数值分析方法研究大坝在强震作用下的稳定、变形及损伤破坏,与模型试验相结合,对大坝的极限抗震能力进行研究分析,复核大坝的抗震安全裕度。

  当一个个科研难题被一个接着一个的脚印、一个接着一个的报告攻破,工程的建设找到了更平坦的路。

  是传统工程,更是智慧工程

  在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项目现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实现了与传统行业的完美融合。

  “只要有人在施工,我们就能监测到施工数据,只要有工人的地方,我们就能监测到他的位置。”新华发电叶河公司建设管理处副处长孜比江 · 吾布力哈斯木说,“现在,智能手段已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工程建设中。”

  2015年,随着项目建设的陆续展开,“依靠信息化手段,建设智慧工程”的工作思路也被正式确立下来。

  有着20年一线工作经验的孜比江介绍,在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公司以科技为先导,建设智能大坝、数字化控制系统,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与工程安全、质量、技术、投资、环保等管理环节深度融合,建成三维仿真等一体化工程建设数字化控制系统,提高精细化管控效率,打造智慧工程建设。

  孜比江举例说,在大坝修建过程中,为确保大坝有“铜墙铁壁”一样的“强健身躯”,大坝碾压实现了基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振动碾。工作人员借助无线传输,把碾压参数实时传输到大屏幕上,从而监控碾压质量。此外,通过埋设在大坝里的多种监测仪器还能够及时传输数据,确保作业过程中大坝的碾压内部密实。

  “通过一体化工程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我们实现了大数据统计、设计信息管理、建设实时预警、建设动态在线、灌浆自动化监测、数字档案系统等一系列信息服务支持。”孜比江说。

  如今,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工地建成了新疆首个水电质量标准化展厅、安全教育体验馆,这里也成了国内其他工程建设观摩和学习的“样板间”。

  “连续三年,新疆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被评为全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水利工程,我们将力争把这一工程打造成行业的标杆工程、品牌工程。”新华发电叶河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保虎说。

  是改造自然,更要顺应自然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对于一个以改造自然为直接目的水利枢纽工程来说,如何在建设过程中不折不扣地落实环保理念,似乎更加重要。

  据了解,目前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水域内共有6种鱼类,其中塔里木裂腹鱼和斑重唇鱼为自治区级水生野生保护动物。大坝建成后,叶尔羌河原有连续的河流生态系统被分隔成坝上、坝下不连续的环境单元,对鱼类造成的不利影响是阻隔了鱼类通道。

  “为了做好区域生态恢复工作,我们结合项目建设区域的实际地形、水文条件,考虑土地、水源等因素,在对野外现场进行多次实地勘察后,选择在叶尔羌河旁边建设鱼类增殖站。”新华发电叶河公司移民环保部负责人杨杰说,设施包括原水处理设施、亲鱼选育设施、人工催产设施、流水养殖设施、物联网在线监测系统、增氧设施和自动投喂系统等,为土著鱼类保护奠定基础。

  “同时,借助相关设备,我们还能打通鱼类洄游的通道,实现人工干预状态下最大程度的生态保护。”杨杰说,尽管眼下相应的配套建设还在进行中,但“生态优先”的原则会不折不扣地落实下去。

  “我们一定要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穿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始终。”张保虎说。

  下闸蓄水,只是一个休止符而非终止符。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由此开始发挥防洪灌溉的功能。发展与保障,今天与未来,在这一刻交汇到了一起,也必将在南疆大地上奏出更美妙的乐章。


更多内容请扫二维码

[责任编辑: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