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夫妇援疆三年潜心育“苗” 勃勃生机漫和田

2019年11月21日 11:01   来源:天山网

张锐夫妻俩与小热依曼的合影。

  天山网讯(记者刘一鸣报道)时隔一年未见,张锐老了,一头黑发如今花白。妻子郝王红从前利落的短发蓄长了,“长发不用天天洗,这学期幼儿园孩子多,每天早上忙得都跟打仗一样。”她说。

  他们是三年前从北京来和田的“援疆夫妻”,丈夫张锐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果树专家,也是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规划发展部副部长、和田地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妻子郝王红在爱人来疆半年后紧随其步伐,退休的她到北京援建和田的京都幼儿园支教,成为班中64名孩子的“郝奶奶”。

郝王红在照顾孩子们。

  援疆三年,张锐用这段“南疆时光”在沙漠里的农业大棚中培育出了植物新苗,郝王红则用三年时间陪伴幼儿园中“小苗苗”从小班走入大班。

  “还有不到三个月,我们的援疆工作就结束了。三年,我和老太婆更深理解了什么叫‘三年援疆路,一生和田情’。”11月19日22时,刚回到宿舍的张锐在门口磕了磕鞋里的沙子,看着妻子感慨。

张锐和热依曼的合影。

  向沙漠借能耕种的土地

  起风时,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砂砾被扬起,但风沙中总有一抹绿色。这抹“绿”是新疆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先导区。在这个盘卧沙漠腹地,占地1100亩,有着138座现代化设施农业大棚的园区内,尽管已经入冬,但茁壮生长的绿色新苗,生机勃勃。

  “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漠。”张锐说。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最南端,北临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依昆仑山,面积24万余平方公里,沙漠戈壁占63%。要发展,只有向沙漠进军,问沙漠要地。

  2017年,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启动了“新疆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先导区”的规划和建设,同年来援疆的张锐成为园区负责人。

张锐。

  没时间适应陌生的环境,顾不得被太阳灼伤的皮肤,每天一睁眼,张锐便扎进园区,指挥推土机平沙丘、修道路、建围栏、搭温室,直到太阳落山。

  “他每天回宿舍会给我打个电话,说说园区新的进展,有时也会‘吐槽’什么工作没做到位,我就调侃他,都快60岁的人了,怎么还是这么大火气。”郝王红说,但爱人总是严肃地告诉她,园区的规划建设马虎不得,早些建好,就能让农民早点种上苗,挣上钱。

  凭着一股子拼劲和较真劲,张锐和同事在北京援疆和田指挥部和派出单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支持下,用一年半时间,让一座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在沙海拔地而起。

  化沙为土 办法总比困难多

  农业科技园区距离和田市区大约20多公里,这几天,一座座现代化设施农业大棚里的番茄、辣椒、茄子、芦笋等30多种生长于沙土中的农作物长势喜人。

  向沙要地,化沙为土。

  “沙漠虽有漏水漏肥的缺点,但温差大、光照强,园区选址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低洼带,地下水存储量很充足。”别人眼中沙地农业的短板,在张锐这里却是“天然聚宝盆”。

  张锐与园区内入驻企业一次次试验,最终摸索出通过将沙子、椰糠、羊粪复配后使沙漠变成高产土壤的方法,仅这一项技术就使当地设施农业用水量节省50%以上,亩产翻番。

  “办法总比困难多,现在种植不受土质限制了。”张锐说。

  结合各地园区建设经验,农业科技园先导区开始采用“科研团队+项目公司+种植户”的模式。

  依托中国农科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新疆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9个专家团队,和田当地12家农业企业与之对接。科研团队负责提供新型品种并传授种植知识,项目公司负责消化新的种植技术并组织农产品销售,试验成功后向种植户推广。

张锐在园区内工作。

  农业先导区的运行机制,是为和田地区脱贫攻坚量身定制的。这里的改土、节水技术和农作物种植运作模式此后还复制到了和田市吉亚乡金叶新村。

  该村村民麦麦提敏·艾科热木在政府已建好的大棚中,悉心“照顾”着在企业选好种植品种、改好土、育好苗、种进地里的果苗。

  “我们不用花一分钱,就负责学好技术,照顾好这些苗子。收获后,企业从利润中扣除成本,剩下的利润我们和企业再分成。今年夏天我种了酸奶甜瓜,纯收入就超过了两万元。”麦麦提敏介绍说,在大棚没有产生收益前,企业每月还给他预支1000元生活费,保障基本生活开销。

  她在和田收获“最高荣誉”

2019年,郝王红(左二)获得由幼儿园颁发的“优秀教师”荣誉证书。

  当丈夫张锐忙着育好“棚中苗”时,郝王红在幼儿园中倍加呵护的“园中苗”也茁长成长着。

  “郝奶奶今天教你们捏一只小鸡。”郝王红半蹲在小朋友们中间,一边示范一边观察着孩子们手中的动作,“把黏土放在手里,像老师这样团。”

  入园两年半时间,郝王红早已摸索出一套和孩子们相处的方法。

郝王红和孩子们在一起。

  2017年7月,郝王红到和田探亲。在张锐的鼓励下,退休的她应聘来到北京援建和田的京都幼儿园支教。虽然以前没有当过老师,但对于特别喜欢孩子的郝王红来说,这份新工作她适应得很快。

  “郝姨每天变着花样给孩子们讲故事、设计游戏,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但她乐在其中。”京都幼儿园园长王晶端着一杯温水走进教室,递给郝王红。

  作为幼儿园中年级最大的教师,郝王红充沛的精力着实让人钦佩。除日常教学活动,下班后,她时常将值班同事或园中父母工作忙的孩子接回宿舍辅导学习,照顾生活。

  “她挺上进,今年带的孩子上了大班,要学习‘指心算’,为了能辅导好孩子,她每天晚上认真学习,还整得挺明白。”张锐说。

  2019年,郝王红收获了自己眼中至高无上的荣誉——由幼儿园颁发的“优秀教师”荣誉证书。

  “算是对老太婆执教生涯的一个肯定吧!”张锐解读着爱人的心声。

  快半夜了,刚哄孩子睡下,郝王红的手机响了,是曾经幼儿园的学生热依曼·阿不来提的妈妈发来的信息。这学期,这个孩子转到了离家更近的幼儿园,但每逢周末,郝王红和张锐还是会接孩子来家里玩。

张锐夫妻俩与小热依曼在新疆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先导区前的合影。

  点开未读消息,郝王红没有说话,一会儿她笑了。信息里写道:“谢谢你们两年的陪伴,时间过得真快,你们给小热依曼的童年带来了很多快乐,我们因工作原因给不了她的,你们给她了,谢谢!”

  “你看,这就是我们在和田三年的收获,孩子的笑脸、成长,村民增收后鼓起的钱包,还有热情的结对亲戚……对这片土地有太多留恋,新疆是我们的第二故乡,今后我们会常回家看看的。”郝王红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