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坚持产业援疆模式 助力疏勒县形成“四级就业网络”

2019年11月21日 11:26   来源:大众日报

  11月8日,在喀什地区疏勒县喀什鑫什包装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宽敞的厂房内,机器的声音此起彼伏,当地工人们正在各自岗位上有序的忙碌。来自山东省泰安市的企业负责人李兴厚说:“是援疆干部们的热情服务和疏勒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越条件,让我决心留下来。现在公司有300人就业,平均工资2000元左右。”

  曾几何时,疏勒县还是个“谈农业大半天,谈工业三句半”的工业“弱县”。2005年,东营第一批援疆干部踏上疏勒大地,按照工业强县的思路,启动建设疏勒南疆齐鲁工业园区,如今南疆齐鲁工业园已经升级南疆首家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产业园区是当前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立足疏勒县高新区发展实际,东营市援疆工作指挥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成孵化园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公租房、党群活动中心、固体废物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经过多年的对口支援,疏勒县高新区占地53.67平方公里,已形成 “一园四区”发展格局,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如今,园区入驻企业287家,其中山东援疆企业60余家。

  随着园区聚集效应的扩大,大企业大项目先后落地,为当地群众提供了稳定的就业机会。“我来公司两年了,现在用上了智能手机,还可以买好的化妆品。通过参加公司的各种培训,我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和工作能力大幅提升,交流起来一点障碍都没有了,我们村里的人可羡慕我了。”喀什鑫什包装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一名维吾尔族员工说。目前园区已经解决就业11065人,其中包括建档立卡贫困户1189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稳则心定、家宁、国安。2018以来,东营市援疆工作指挥部把促进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开展“县有开发区(就业园区)、乡有产业园、村有村办工厂、户有扶贫车间”四级就业网络建设,多方位多层次的提供稳定就业岗位,帮助贫困人口和困难家庭实现增收。如今,疏勒县四级就业网络基本建成,直接解决就业20451人,其中贫困人口5656人。

  阿拉力乡即发服装服饰产业园是山东省产业援疆的重点项目,公司2018年5月份开始订单生产,主要生产针织服装、纺织品、刺绣产品,产品除国内销售以外,主要出口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

  “即发公司在我们乡招工,我是第一批报名的,做梦都没想到会成为一名工人。上个月挣到了2950元,以前买不了的东西现在可以买到了。以后我要好好工作,挣更多的钱。” 阿拉力乡8村村民布热比古·艾麦尔告说诉记者,一两年光景,自家的日子就好了起来。

  东营市坚持产业援疆促就业,着力引进纺织服装、制鞋、农产品加工电子配件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乡镇建成即发集团阿拉力乡服装服饰产业园等7处乡镇小微产业园,已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573个,其中贫困人口就业908人。

  县里有园区,乡镇有小微产业园,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是援疆人的坚持。在疏勒县的广大乡村,村办工厂已成为帮助村民从农民转身为产业工人的“梦工厂”。

  在疏勒县巴仁乡尤喀克纳丘克村,援疆企业海洋服饰有限公司的缝纫厂内一片红火景象。卫星工厂政策的实施,让前来投资的企业有了信心,也有效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难题。

  去年以来,疏勒县以就业为向导,将创办“村办工厂”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帮助当地群众在家门口找到工作。“这样既解决了我们招用工的困难,又解决了老百姓的就业,是一个双赢的模式。”海洋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靳忠生说。截至目前,疏勒县已拥有投产运行村办工厂160余个,就业总人口达到7200余人,其中贫困人口3100多人。

  从县到乡,从乡到村,“家庭扶贫车间”产业援疆新模式的“上马”让当地村民实现了家中就业。“第一次给了我四台织袜机,因为做得好,又给我增加了四台,月收入能达到2000元。”疏勒县巴合齐乡巴合齐村村民阿依谢姆古丽·吾普尔高兴地说。

  在以前,疏勒县众多村民特别是家庭妇女因种种原因无法外出打工,仅靠现有土地根本无法实现脱贫。了解到这种情况后,东营市援疆工作指挥部率先在巴合齐乡实施“家庭扶贫车间”产业援疆新模式,是产业援疆促就业的一次大胆尝试。

  东营市援疆指挥部总指挥曹永湖在巴合齐乡巴合齐村调研安居富民房项目时发现,沿路两旁100多户村民居住在二楼,一楼除了几家开了商店外,大部分房屋闲置。曹永湖思考能不能引进企业,利用村民闲置的房子进行生产,从而带动无法外出就业群众就业。

  确定工作思路后,曹永湖广泛发动援疆企业联系各自上下游企业,邀请他们来疏勒县考察。浙江泰瑞针纺科技有限司董事长杨林勇在疏勒考察项目时,对“家庭扶贫车间”生产模式该项目很感兴趣,于是与山东如意集团合作,成立疏勒县如意美疆服饰有限公司,建立起家庭作坊式的扶贫车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如意袜业探索出了“企业总部+村办工厂+家庭扶贫车间”的产业新模式,把生产车间搬到了贫困户家里,不断扩大生产规模,还有效带动了贫困户就业增收,实现户均增收1000元。(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 明 通讯员 李成 周广学 报道)

[责任编辑:王昕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