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总书记 脱贫有信心】巴楚,脱贫路上干劲足

——来自深度贫困县的一线调研⑤

2019年11月24日 10:56   来源:新疆日报

  10月20日,巴楚县色力布亚镇博孜艾日克村村民努热曼古丽·吾拉依木在房前浇花。她说:“住进这样的新家,一定要收拾得漂漂亮亮才行。”截至目前,该村200多套安居房已全部建成,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本报全媒体记者 李桢楠作

  新疆日报讯(记者韩沁言 於强富 刘毅报道)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巴楚县甩开膀子、蹚出路子,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贫困发生率从高达27.23%降至2018年的6.6%,今年贫困发生率预计可降至0.13%。

  10月中旬,记者走进巴楚大地,探寻这个农业大县的精准脱贫之路。

  土地流转——一举多得动力足

  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巴楚县,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土地沙化、盐碱化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76.35%,地瘠民贫。

  2014年,全县有117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就有43个。

  “穷根子”在哪?

  巴楚县干部群众认识到,产业基础薄弱,棉花一业为大,农民收入来源单一……致贫原因复杂。要想摆脱贫困,除了增加种植业收益,让农民有稳定的土地收入,还要让他们从繁重的土地劳作中解放出来;以产业扶贫为支撑,突出棉花产业扶贫,变棉花大县为棉花强县;从土地规模化经营入手,实施土地流转,探索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路子。

  巴楚县琼库尔恰克乡阿克托格拉克村是深度贫困村,全村691户2361人,贫困户占323户1147人。

  在自治区农机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的推动下,该村以农民土地入股的方式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以每亩每年500元的价格流转了420亩村民的土地。通过平整破埂,土地面积增加至560亩。

  “合作社采取节水灌溉、机械化作业以及土地管理集成示范,当年,棉花亩产由过去的200公斤提高到380公斤,几乎翻了一番。”该村党支部书记、合作社理事长艾克拜尔·阿不力孜高兴地说,“参与土地流转的33户村民,户均增收2.8万元。”

  尝到甜头后,越来越多的村民主动将自家的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目前,该村流转土地面积达6200亩,涉及农户487户。

  “今年我家肯定能脱贫。除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有一份收入外,我家还有3人被邻村的棉花种植大户聘去管理棉田,一年又有三四万元收入。”村民买热古丽·阿不力孜高兴地说,“这还不算摘棉花的收入,拾花3个月,3人最少也能挣2万元。”

  村民买合苏木·阿不来提接过买热古丽的话题说:“土地流转好,收入比过去多多了。”

  买合苏木一家5口人,10亩地流转给合作社,仅此一项每年收入5000元。会开拖拉机的他,被聘到合作社当农机作业队队长,每天补助35元,一个月收入上千元,农忙时每天增加80元补助。妻子在村办工厂上班,一个月也有上千元收入。

  “我与妻子算了一下,今年我家收入可达3万元。”买合苏木满怀信心地说,“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在阿克托格拉克村,还有许多像买合苏木这样的村民。46岁的布莎拉·玉素甫,丈夫病逝,留下她和3个孩子。“土地流转解决了我家缺少劳动力的问题,有了稳定的收入。合作社还聘用我打工,让我有了双份收入。”说到这,布莎拉的眼眶湿润了。

  “未来,我们将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增加就业岗位,提高村民收入。”艾克拜尔说,“为确保农业高产稳产,我们还要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利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引导村民过上文明健康的生活。”

  到今年年底,巴楚县将建成30个高标准示范田,流转土地22.7万亩,仅此一项就带动2.3万户贫困户增收。

  转移就业——拓宽村民增收路

  自从到家门口的工厂工作后,琼库尔恰克乡阿克托格拉克村村民吐尼沙古丽·吐尔洪的生活就变了样。

  这几年,虽然县城增加了不少工厂,吸引了许多村民去务工,但吐尼沙古丽却出不了远门:“离乡打工,孩子咋办呢?”

  巴楚县艺美服装有限公司的“扶贫车间”在阿克托格拉克村落户,让吐尼沙古丽欣喜不已,她很快成为一名产业工人。

  “在家门口上班,既能照顾孩子,又能打工挣钱,两全其美,真是太好了!”吐尼沙古丽说。

  目前,巴楚县各乡镇的“扶贫车间”已有50个,仅巴楚县艺美服装有限公司就在琼库尔恰克乡、英吾斯塘乡的3个村设立了“扶贫车间”,带动600余人就业。

  “我们的订单供不应求,还要继续扩大招工。”巴楚县艺美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刚说,“我一直在考虑如何扩大生产,让更多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巴楚县扶贫开发办主任宋连军坦言:“扶贫带来了发展新思路,教会我们树立问题导向,想方设法破解扶贫难题,找到合适的产业发展路子。”

  作为新疆棉花种植大县的巴楚县,丰富的棉花资源吸引了许多棉纺织企业来投资兴业,吸收大量贫困户转移就业。

  今年2月成立的巴楚纺织城产业园区,是巴楚县城乡就业的重要载体。落户园区的巴楚县和弘服饰有限公司、丝路明珠制衣有限公司、新疆金羚羊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吸纳富余劳动力1.1万余人。其中,和弘服饰仅在巴楚镇幸福园社区开设的“扶贫车间”就安置300余人就业。“目前,多家内地大企业准备在巴楚布局纺织服装产业,巴楚正在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纺织城’。”巴楚县委副书记周忠赞说。

  “就业一人,脱贫一户。”2016年以来,巴楚县累计实现6.53万人次稳定就业。

  “志智双扶”——摆脱贫困有底气

  色力布亚镇博孜艾日克村贫困户热合曼·买海提做梦都没想到,一两年光景,日子就能好起来。

  热合曼家因父亲患病致贫,他一度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驻色力布亚镇博孜艾日克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穆晨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与村党支部书记乃比江·克依木多次找热合曼谈心做工作,最后建议他从养鸡开始,发展家庭养殖。

  “我试试看。”热合曼利用小额贷款买了200只鸡苗,开始在自家的核桃林进行林下养殖。1年下来,养鸡的收入明显增加,他又买了两头牛。如今,他一门心思搞养殖,家里的经济状况一天天好起来。

  扶贫先扶志。“因病致贫、因学致贫都不怕,只要贫困群众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干劲,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巴楚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阿依帕夏·吾甫尔说。

  在扶贫攻坚过程中,巴楚县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树立勤劳节俭、自立自强、不甘贫困的意识,争做有责任、有追求、有志气、有精气神的新型农民。

  巴楚县制定《巴楚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扶志扶智实施方案》,积极组织村(社区)群众广泛开展“我的脱贫攻坚故事我来讲”活动,通过现身说法,讲述身边人、身边事,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热情,实现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扶贫要扶智,决不让孩子因贫辍学。巴楚县建有中小学、幼儿园303所,11.9万名符合入学条件的适龄学生应入尽入,对593名疆内、疆外就学大学生进行资助,确保贫困家庭学生有学上、上得起学、不辍学。

  “扶贫是个硬任务。越往后,剩下的都是硬骨头。再难,巴楚县也有决心、有能力、有办法实现整体脱贫!”周忠赞语气坚定地说。

更多内容请扫二维码

[责任编辑:赵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