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8日 10:34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治立 逯风暴 秦梅花 聂宁 苏宣明报道)“自从我家改养湖羊,收入越来越多了。”11月13日,柯坪县盖孜力克镇帕松村村民努尔阿米娜 · 艾买提说,“如今,我和很多养殖户都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在柯坪县引进湖羊之前,努尔阿米娜家也养羊,但一只母羊一年最多产一只羊羔,加上不太懂防疫防病技术,商贩收羊压价,一年忙到头攒不了几个钱。
“柯坪县的羊肉质细嫩鲜美,在全国很有名气。本地农民世代养羊,如果养殖业不能助力农民脱贫致富,那就太可惜了。”柯坪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徐昊亮说。
2013年底,浙江省湖州市援疆指挥部经多次调研,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从湖州市引进湖羊,从品种改良做起,推动柯坪县畜牧业转型升级。
从首批1600只湖羊进疆到湖羊繁育基地建成,从引进龙头企业到推广新型养殖模式,从柯坪羊肉品牌打造到实施羊肉深加工项目,短短几年,在多方合力推动下,柯坪县的传统土羊变成了特色湖羊,零散养殖变成了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养殖。
徐昊亮介绍,起初,不少农户不认可湖羊,认为湖羊没有本地羊皮实,但湖羊繁育基地将湖羊与本地羊杂交后,优势和效益日益显现出来。一只杂交后的湖羊比一只本地羊售价高出200元,而且,每年可多产2只羊羔。目前,柯坪县湖羊存栏量已达2.5万只,带动2000余户村民脱贫。
柯坪县的特色养殖业中,骆驼养殖异军突起。盖孜力克镇玉斯屯喀什艾日克村村民艾海提 · 斯拉木家有120峰骆驼。今年,他不再把所有骆驼在沙漠里放养,而是把要生产的母驼放在圈舍里饲养。这样,既有利于母驼分娩、幼驼成长,又可出售驼奶。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原本无人问津的驼奶如今成了抢手货。我家日均挤驼奶25公斤,每公斤驼奶售价四五十元,每天收入上千元。”艾海提说,最让他得意的是,今年8月,央视《乡村大舞台》栏目组走进柯坪,他牵着骆驼登上舞台。
今年,艾海提和妻子联合村里十几户养驼户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专门对驼奶、驼绒、驼肉进行深加工,增加养驼户收益。
除了湖羊、骆驼产业,柯坪县的山羊、牛、驴养殖也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现在,柯坪县牲畜存栏量达28万余头(只),全县的农作物秸秆全部被牲畜消化,形成了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生态养殖模式。
当上送馕小哥 追求越来越多
口述:柯坪县玉尔其乡托玛艾日克村村民木沙江 · 卡热
托玛艾日克村以前是个贫困村,现在,很多人通过村里的杏乡打馕合作社脱贫了。
每天8时,我会到离家几百米的杏乡打馕合作社上班。一进大门,就能听到“啪啪”的甩面坯声音,闻到浓浓的馕香。打馕师傅们6时30分就开始揉面打馕了。
在本地企业新疆艾力努尔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带动下,目前,杏乡打馕合作社已吸纳76名贫困户就业,每天打馕数量超过1万个。打出来的馕有三分之一销往外地。为了让客户及时拿到馕,合作社成立了送馕队,我是其中一员。
配送车是合作社定制的三轮摩托车,我们的工作服、戴的头盔也是合作社配发的。开摩托车需要驾驶证,合作社专门组织我们进行了培训。
送馕队员的基本工资是每月800元,然后根据配送数量拿绩效工资。配送一个馕的报酬是5—8分钱,我每天能配送馕4000个左右,绩效工资约200元,我很知足!我家6口人,以前靠仅有的4亩地维持生活,年收入才两三千元。
我喜欢送馕。热腾腾的馕从馕坑里打出来后,我分类计数包装后放进配送车,然后迎着朝阳开始配送。行驶在村里新修的柏油路上,我开心又快乐。
送馕队员都有各自服务的片区。我的服务片区为柯坪镇和盖孜力克镇,片区内的学校每天需要2000多个馕。除了早、中、晚饭前送馕,其他时间段我都能做到随叫随到。我希望每天多送一些馕。
合作社里的每一个人都像我一样快乐。我的朋友卡哈尔 · 阿不都外力,经常一边听音乐一边打馕。打馕虽然辛苦,但他收入高,最高一个月有上万元。还有邻居阿力同汗 · 买合苏木,都60多岁了,非要来合作社干点杂活挣钱。她说,这样不用伸手向子女要钱,还可以用自己赚的钱给孙子买东西。
自从我当上馕配送员后,全家人都很开心。妻子也在县客运站找到一份工作,我们家很快就脱贫了。现在,新疆艾力努尔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引进了自动化馕生产线,每天预计生产2万多个馕。这样,来这里务工的人员数量可增加一倍,将带动周边更多村民通过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
还有个好消息,浙江贝贝集团旗下社交电商平台贝店来村里开展电商扶贫工作,要把我们合作社的馕通过电商平台卖出去,打响柯坪馕的品牌。
我文化水平不高,但还年轻,希望通过学习了解电商知识,学会在网上卖馕,这样我的收入会更高。(整理:新疆日报记者张治立 逯风暴 秦梅花 聂宁 苏宣明)
特色产业进村 钱包越来越鼓
口述:柯坪县柯坪镇喀拉库提村村民阿依尼莎汗 · 阿不力米提
别看我们村不足2000人,但已形成了白色(豆腐)、黑色(黑木耳)、灰色(平菇)三个特色产业。村委会大院前还有一排门面房,供村民创业使用。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这一点,我有深切感受。我们村原来很穷,由于土地干旱贫瘠,只能种植小麦、玉米和棉花,而且产量不高。那时,村里很多年轻人和我一样,不知道该怎样增收脱贫。
中石化西北石油局“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到来后,村里的变化越来越大。最明显的变化是一个个产业兴起,村民在家门口有活干、有钱赚了。
原来的村委会大院,改成了栽培平菇和制作豆腐的地方,看到不少年轻人来这里学技术,我心生羡慕。当工作队队员和村干部问我想不想学习制作豆腐时,我心里充满期待和担心。期待的是,我没见过甚至没听说过本地人谁会做豆腐,要是掌握这门手艺那就太好了;担心的是,我听说柯坪人吃的豆腐都是从阿克苏市运来的,学做豆腐是不是很难,我学不会怎么办?
我的顾虑很快被打消了。
今年10月,村里的豆腐坊开始投产。我穿上白大褂和胶靴,走进管道交错、容器各异的作坊里,看到一堆黄豆神奇地变成各种豆制品,心想一定要把这些技术学会,将来也开一个豆腐坊。
一个多月时间里,我渐渐掌握了做豆腐、豆浆和豆腐皮的方法。教我做豆腐的陈佑军师傅说,光掌握方法不行,还要进一步练好技术,做到精益求精。来参观的客人品尝他做的豆浆,都夸赞,好喝!不少顾客来我们这买豆腐,都夸这里的豆腐口感和软硬度刚好。
自从我们村生产豆腐后,县城的巴扎和菜铺都来订购,我们还有专门的配送人员。工作队和村“两委”特别重视这一产业,因为南疆地区种黄豆少,特意在大雪封山之前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采购了几十吨黄豆,够我们一个冬季加工了。村干部说,别看这小小的豆腐坊,将来产业做大了,可能会改变当地的种植结构。黄豆需求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本地农民会尝试种植黄豆。
我和村里一些年轻人每天来豆腐坊学手艺,一个月有1500元工资,成为正式员工后收入会逐步提高。因为家离得很近,也方便我照顾孩子,真是挣钱顾家两不误。
去年,我们村有87户贫困户脱贫,今年剩余的10户贫困户将全部脱贫。(整理:新疆日报记者张治立 逯风暴 秦梅花 聂宁 苏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