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总书记 脱贫有信心】搬出穷山窝 迎来新生活

——来自深度贫困县的一线调研⑩

2019年11月29日 10:04   来源:新疆日报

  11月2日,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班迪尔乡新迭村幼儿园小朋友在老师带领下玩滑梯,易地扶贫搬迁给塔吉克族牧民带来了幸福生活。记者李桢楠作

  新疆日报讯(记者韩沁言 於强富 刘毅报道)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位于帕米尔高原,是集少、边、穷于一体的深度贫困县。

  当脱贫攻坚战役“挺上”帕米尔高原,易地扶贫搬迁为帕米尔高原上的贫困农牧民带来希望。由此,来自4个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358户1448人,搬迁到了塔提库力易地扶贫安置点。3年过去,当年的“戈壁滩”变成了今天的“金沙滩”。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塔提库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富民村、爱民村,在采访中真切感受到了易地扶贫搬迁给塔吉克族牧民带来的幸福生活。

  从泥巴石头房到砖混结构新居——“居住环境改变,换了种生活方式”

  “以前住的地方离县城很远,山路崎岖,去一趟县城得翻越海拔4500米的唐勒达坂,若非必要,我们很少出来。”居住在富民村的阿里甫·巴吉说,如今在政府的帮助下搬到了这里,这一切就像是做梦一样。

  阿里甫家有5口人,以前房子可以用“破烂不堪”来形容,破旧的泥巴石头房,“夏不挡雨、冬不挡风”,而村子坐落在深山里,四面环山,几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深山里的日子真是穷怕了、苦怕了!”阿里甫感叹。

  富民村村委会主任司马义·阿布都热汗是从马尔洋乡皮勒村搬迁来的。皮勒村的苦,他终生难忘:山大沟深,土地贫瘠,村里最远的一户村民家距村委会270公里,村委会距马尔洋乡政府所在地有50公里山路,骑马走3天才能到达。乡政府距县城120公里,要翻越海拔4500米的达坂。

  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不仅有马尔洋乡皮勒村,还有大同乡、瓦恰乡等4个乡的千余名群众被穷山窝所困。

  2017年,塔提库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正式实施。一批批生活在高寒偏远山区的群众迎来了希望。

  牧民愿意搬迁到塔提库力,首先是地方好。“早就听说过,有安居房,有草场,牲畜有标准暖圈,离县城近”,这是当初很多群众得知要搬到塔提库力时的共同反应。

  选择塔提库力接纳移民,是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委和县政府深思熟虑的结果:塔提库力原是一片戈壁荒滩,地势相对平缓,通过水土开发,可以发展种植与养殖业;距县城25公里,交通方便,有利于改变牧民的生活环境。

  搬出山花费大,帮扶到位才能迈出步。盖房子的砖是从喀什拉上来的,一块砖的成本1元多。从住房、生态补偿到社保,党和政府给予易地扶贫搬迁的牧民一系列优惠政策,给每家盖起了80平方米砖房、100平方米暖圈,还开垦出了耕地,人均分到2.7亩。

  尽管走出大山是渴盼已久的事,但真到了搬的时候,乡亲们的心情还是复杂的。“毕竟,这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司马义·阿布都热汗激动地说,“新村水、电、路、通信全部入户,家家户户用上了新家具。”

  “刚来那会儿,两眼一抹黑,连门锁都不会开,整天呆在家里不敢出门……”马尔洋乡皮勒村到塔提库力不足180公里,因大山阻隔,51岁的买斯吐热·努热克从未进过县城;对于新居的生活,她喜忧参半。

  为帮助搬迁牧民早日适应新生活,塔提库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工委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提供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县里还抽调一批干部,以结亲包户的形式,跟踪解决大伙儿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从大山深处的偏远牧点到新村,居住环境改变,换了种生活方式。”塔提库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工委书记隆新鑫说,通过组织开展文艺活动、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等,帮助大家尽快融入定居后的新生活。

  如今的富民村、爱民村,道路整洁,新居美丽,家家门前都开垦出了种植区,种上了蔬菜和花卉,房后则是漂亮整齐的暖圈,一派新农村好风光。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让政策落进心坎,真心解开‘心结’”

  搬家容易搬“心”难。啃下硬骨头,关键还得靠干部。

  县、乡干部一头扎进偏远牧点和村里,挨家挨户做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大同乡克其克同村贫困户阿斯玛迪·夏木苏别克,担心搬家的花费太大……乡干部买买提拜克·尼扎尔拜克三番五次上门讲优惠政策,让阿斯玛迪心中的石头落了地。

  贫困户阿菲塔比克·木拉买买提和丈夫担心出去不适应。干部上门算起情感账:“你看你们的两个孩子这么聪明,如果不让孩子到好的地方去长见识,将来有啥前途?还要这样一直穷下去?到了新村,你还可以到扶贫车间工作,日子肯定比现在强。”

  马尔洋乡努什墩村贫困户买买提那扎尔·吐依奇担心工作不好找,干部掐着指头帮他算增收账:“新村离县城只有20多公里,可以参加免费培训,掌握一门技术,找活容易。”

  为什么搬?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委副书记王旭东耐心解释:牧点偏远、山村条件差,人均只有几分地,吃饱都不容易,致富更不可能。到了新村,文化室、幼儿园、医务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尽有,“不光看眼前,更要看长远,多为孩子们的未来想想。”

  往哪儿搬?经过多次调查摸底,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县上统一规划了塔提库力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临近县城、就业方便,牧民的新居当年就建起来了。

  先上产业后搬迁,县里实施产业、就业、帮扶、培训、服务“五个全覆盖”,确保“搬迁一户、脱贫一户”。

  磨破嘴皮子,不少人心动了……2017年3月,马尔洋乡皮勒村召开村民大会,一半以上村民同意搬迁。

  一些老人还有顾虑:搬走了,户口怎么办?草场、田地怎么办?

  政策再讲细、讲透。时任皮勒村村委会主任司马义·阿布都热汗回忆说:“那时,村里天天有干部,村民有顾虑,干部当面给村民一条条解答。”

  搬不搬,看自愿;户口迁不迁,也是自愿。草场经营权、退耕还草生态补助款都不变。也就是说,草场,今后还可以放牧;如果将来搞建设,土地补偿也还有份。

  改变老观念不容易。乡政府的车成了乡亲们的“共享汽车”,拉着村民一拨拨去塔提库力体验。眼见为实:新房漂亮,不烧牛粪,烧的是液化气;厕所干净,一拧水龙头就能流水……

  真心终于解开“心结”。老人们的心也动了:“这么好的政策,还想啥?搬!”

  来自大同乡阿克托尕栏杆村的米热买提汗·排孜买提第一个入住。搬迁当天,米热买提汗领到当地政府和深圳援疆企业捐赠的冰柜、洗衣机、热水器等。“原来住的地方,想用电器,但没有电。”指着屋里的家电,米热买提汗激动地说,“新家就不一样了,连取暖也用电。”

  不是一搬了之——“让户户有营生、能脱贫、可致富”

  能不能稳得住、能致富?这是对易地扶贫搬迁的考验。

  买买提那扎尔·斯地克的新家坐落在富民村,80平方米新房整洁亮堂,妻子在厨房里忙着烧奶茶。“山里做饭烧茶全靠牛粪,哪像现在用电用水这么方便。做饭用液化气,天天能洗澡,比过去不知要强了多少倍!”买买提那扎尔说。

  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就业问题。塔什库尔干立足区位优势,做好土地、养殖文章,走出一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同时,努力让群众有活干、能增收。

  发挥优势,培育壮大种植业和养殖业。从搬迁一开始,县委和县政府就借助深圳市对口援建和鞍钢集团帮扶的优势,铺设高效节水滴灌设施,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畜牧业。

  塔提库力易地搬迁安置点党工委成立了农业合作社,鞍钢集团给合作社捐赠133.86万元,购买农机具。

  “这块地种植青稞、豌豆、苜蓿等,每年纯收入可达46.5万元。”来自鞍钢集团有限公司的扶贫干部马荣材说,塔提库力建档立卡贫困户358户1448人,人均可年增收321元。

  通过招商引资,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兴办扶贫车间;结合用工需求,为贫困户定制培训,鼓励有想法、有能力的人外出打工。

  “户户有营生”落到了实处。有木匠手艺的买买提那扎尔,在县城搞装修,两个孩子在县城上学。“去年,我搞装修挣了3万多元。”今年古尔邦节,他专门把司马义·阿布都热汗请到自己的新家,“多亏大哥劝我,要不是搬下来,我家的日子哪能翻得了身!”

  零散搬迁,集中安置。帕米尔高原上这片贫瘠之地,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走出山区,走进平川,走向小康,走向富裕。塔什库尔干易地搬迁的探索,塔提库力的实践,证明要想摆脱“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易地搬迁这条路走对了。“塔什库尔干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074户16505人。近年来,40%的贫困户进行了易地扶贫搬迁,塔提库力是其中一个安置点。可以说,易地扶贫搬迁对实现全县贫困户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王旭东说,今天的塔提库力,两个新村家家知恩感恩,人人向善向上,誓用双手建设美丽家园。

  调研手记

  稳定脱贫是关键

  把人搬出深山,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只算完成了一半,做好“后半篇文章”,稳定脱贫是关键。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对这个问题认识很到位,从搬迁伊始,后续配套工作和产业发展就已经全面跟进。

  借助深圳对口援建的优势,引进深圳企业落户安置点,引导新搬迁牧民到扶贫车间就业;借助鞍钢集团帮扶的优势,打造现代农业和现代畜牧业;依托农牧民学校,举办就业创业培训班……一系列举措落地,保障易地搬迁牧民能够获得就业技能和就业机会,能稳住,能增收。

  脱贫攻坚在“实”上多下功夫,多些精准发力,就没有过不去的难关。这是塔什库尔干脱贫攻坚工作带给我们的启示。(韩沁言)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