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迷雾中 直升机飞行700公里送医

2019年12月04日 09:35   来源:天山网

12月1日,新医大一附院急救·创伤中心医疗护理专家、120救护人员做好了院前急救准备。

  天山网讯(记者康颢严 通讯员石慧 马明摄影报道)在一场阿勒泰地区发生的车祸中,李先生生命垂危,直升机3个多小时飞越700公里路程,让他迅速转到乌鲁木齐救治。

  12月2日上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救·创伤中心的李先生,生命体征已显示平稳,他是新疆地区首例民间航空应急医疗救援患者,其顺利救治,也意味着拉开了直升机与医院“空地结合”的院前紧急医疗救援新模式。

  突发意外申请“飞的”救援

  “从得知发生事故,到决定用直升机转运,再到当天抵达乌市抢救治疗,一切快到不可置信。”李先生的妻子回忆着事情经过,11月30日晚,在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出差的李先生因车辆坠崖重伤,同行轻伤同事报警后,李先生被紧急送往布尔津县人民医院抢救。

  12月1日凌晨,检查结果显示:颅内出血、颈椎骨折、肋骨骨折、胸腔积血……因伤势过重,在当地医院做出初步抢救后,李先生的妻子提出希望转院到乌鲁木齐的三甲医院治疗。

  然而,布尔津县人民医院距离乌鲁木齐约700公里的路程,开车转运至少需十余小时,且冬季天寒地冻路况复杂,转运困难。“患者病情危急的原因之一是颈椎骨折,处理不慎就可能压迫神经导致高位瘫痪,或者呼吸骤停,长时间的车辆转运无疑增加了巨大风险。”新医大一附院神经外科主任、急救·创伤中心副主任汪永新介绍。

  12月1日14时,李先生的爱人联系到西亚航空公司的直升机帮助,西亚航空公司联系到民间救援组织新疆公羊公益救援会,向新医大一附院致函求助。接到求助信息后,“迅速做好接机准备,争分夺秒加紧救治”的指示,从新疆医科大学党委传达到新医大一附院,两地联动搭建起“空中救援通道”。

  15时左右,转运李先生的直升机从阿勒泰起飞,在克拉玛依经停加油后一路直飞乌鲁木齐。布尔津县人民医院的骨科医生张玉文随行处理患者吸氧、吸痰等护理工作,李先生的妻子则戴着航空公司为她配备的耳麦,随时可对话飞行员以掌握机内温度冷暖。

  直升机穿越寒风迷雾的同时,新医大一附院10个科室也迅速启动了应急预案,急救·创伤中心医疗护理专家、120救护人员做好了院前急救准备,开辟了绿色通道,后勤保障部门及时清理直升机起降点积雪,为救援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空地结合”布局立体救援模式

  1日18时20分,伴随着引擎轰鸣声,西亚航空公司的直升机平稳降落在新疆医科大学运动场的起降点上。机舱门打开后,救护人员顶着旋翼带起的劲风残雪进入机舱,在严格标准化的整体平移状态下,李先生被送上救护车奔向绿色通道。

  18时30分,李先生抵达急救·创伤中心复苏室,医护人员开始紧张而有序的抢救工作。空中到地面的无缝衔接,为生命打通了通道。“经抢救,目前患者的生命体征已经平稳,后续颈椎手术依然很凶险,集合新医大一附院多学科的力量,我们会全力以赴。”汪永新说道。

  短时准备、高效救援,并非临阵磨枪。据了解,新医大一附院在2017年9月,已与西亚航空、公羊公益救援会联合组织了一次航空应急医疗救援演练,为直升机与医院“空地结合”的院前紧急医疗救援新模式做足了准备,急救·创伤中心按国际标准建设也满足多样应急救援需求。

  “此次高效完成首例民间航空应急医疗救援任务,标志着新医大一附院航空医疗救援通道正式开通,提升了医院应对自然灾害、意外事件的院前急救能力。”新医大一附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杨毅宁说,今后医院将不断完善航空救援设施,建立“空地结合”的高效应急救援网络体系,为全疆患者打通立体医疗救援的“生命线”。

  据了解,近年来航空医疗救援在全国多地已有应用,配备了医疗设备的“空中120”直升机,对于交通事故、突发疾病和医疗转运等患者可极大提升救援速度。新疆公羊公益救援会会长赵鹏飞介绍,公羊公益救援会作为全国性质的民间非营利性公益组织,组织参与多种户外应急救援、灾害救援和医疗转运工作,有需求者提出援助需求时,该组织将提供无偿协助,如联系商务航空和医疗机构进行具体对接等,而直升机救援作为全新方案可让更多有需求的人群得到高效救助。目前,新医大一附院、乌鲁木齐国际医院等医疗机构,具备直升机起降条件,可满足立体医疗救援的基础需求。

12月1日,新医大一附院后勤保障部门及时清理直升机起降点积雪。

12月1日18时20分,患者乘直升机抵达新疆医科大学运动场的起降点上。

救护人员进入机舱,在严格标准化的整体平移状态下,患者被送上救护车奔向绿色通道。

救护人员进入机舱,在严格标准化的整体平移状态下,患者被送上救护车奔向绿色通道。

12月1日18时30分,患者抵达新医大一附院急救·创伤中心复苏室,医护人员开始进行抢救。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