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考古发掘再现拉甫却克古城千年风貌

2019年12月07日 10:40   来源:天山网

图/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

  天山网讯(记者赵梅报道)奇特的斜坡墓道砖室墓,巨大的佛寺遗址,密集的圆形窖穴……,坐落在新疆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博斯坦村中的拉甫却克古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历史秘密?12月5日,记者从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拉甫却克墓地考古队了解到,今年考古工作者在对拉甫却克古城附近的遗址点进行考古调查时,发现一处墓地、一处佛寺遗址和一处仓储遗址。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后,对墓地进行发掘,清理出数十座唐代墓葬,和上百件铜镜、漆盒、开元通宝、萨珊波斯银币等随葬品,通过这些发掘成果进一步确认拉甫却克古城的“身份”,填补了哈密地区唐时期考古文化空白、对了解这一时期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特点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古城附近发现上百座墓葬

  拉甫却克古城呈“吕”字形分布,被果园和民房包围着。城内有高低不一的土墩和房屋残垣,南城东北角残存有角楼。1957年,这座古城被列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10月,又升级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M9斜坡墓道砖室墓侧室

  此前,很多学者结合史料记载,认为拉甫却克古城是唐代纳职城,是唐代政府经营西域的重要实证。然而,由于古城出土遗物少,这一观点一直停留在推测上,拉甫却克古城的”身份“也因此扑朔迷离。

M2墓葬墓室

  今年4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白杨河流域进行科学考察时,在距离古城北侧70米的一处台地上发现了上百座墓葬,并在周边发现一处巨大的佛寺遗址和一处疑似仓储的遗址。

  9月起,随着考古工作者对古城周边这处墓地发掘工作的开展,拉甫却克古城的“身份”也随之明晰起来。

  古城昔日风貌逐渐清晰

M9斜坡墓道墓外观

  墓地主要有斜坡墓道墓,偏室墓,地面葬三种类型墓葬。

  其中,斜坡墓道墓在新疆极为罕见,这些墓葬墓室开凿于墓道北侧,呈长方形,平顶、直壁,内有单人葬、双人合葬及多人多次葬,主要以仰身直肢葬为主。随葬器物多为开元通宝、五铢、陶灯、陶罐等。

地面葬出土的遗物

  偏室墓也很有特点,一类墓道呈长方形,长宽比例小,主要以男性墓为主,随葬品多为陶罐等。另一类墓道呈长圆形或椭圆形,长宽比例大,主要以女性墓为主,随葬器物比较丰富,有铜镜、漆盒、开元通宝、萨珊波斯银币、陶罐等。偏室均开凿于墓室西壁,用土坯封闭。

出土萨珊波斯银币

  在对古城西侧一处土堆进行调查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一座巨大的佛寺遗址,保存有佛殿、洞窟、僧房窟、佛塔等遗迹。“从建筑工艺、布局、残存壁画及位置判断,这个佛寺遗址应属于古城的附属建筑。

墓葬出土铜镜和化妆盒

  在距离墓地140米的一处高台上,他们还发现一处排列了很多圆坑的遗址点,该遗址点南侧留有门道,地面有50余座大小不一的圆形窖穴,另外还发现有青砖、木炭、土坯等遗物,王永强说:“我们初步判断这里应该是一处仓储设施,可能用来储藏粮食等食物“。

考古工作者在考古发掘现场

  据王永强介绍,目前,这批墓葬考古发掘工作还在继续,但是,考古工作者结合墓葬形制和出土文物判断,这批墓葬群应该是古城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明确拉甫却克古城城址的功能和布局,以及为确认古城为唐代纳职城提供了重要材料依据。

  据介绍,墓葬群中的斜坡墓道墓、砖室墓和墓主口手含握钱币现象,在新疆考古中也比较罕见,“斜坡墓道墓、砖室墓都是典型中原汉式风格墓葬,口手含握钱币现象也是中原地区丧葬习俗,这些葬俗和葬式对了解当时居民的生活风貌,印证哈密和中原地区的亲密关系,研究东风西渐、丝绸之路的开拓,均具有重要价值”,王永强说。

  古城居民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考古工作者在考古发掘现场

  为进一步探究拉甫却克墓地的文化内涵,11月16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市文旅局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新疆博物馆等多位专家参观拉甫却克古城和墓地等,并进行了学术研讨。

  当日,西安市考古研究院专家张全民在学术讨论中表示,拉甫却克墓地三种墓葬形制的测年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斜坡墓道墓,是中原地区流行的墓葬形制,这反映出当时的哈密在文化面貌上受到唐文化的影响。

考古工作者在考古发掘现场

  他说,哈密地处中西文化交流的要道上,墓地出土的东罗马金币、萨珊波斯银币,也进一步反映出哈密在中西交通路线上的重要地位。

  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唐城考古队队长石自社则认为,拉甫却克古城遗迹的分布,和中原地区有很多相似点。古城配置与中原地区也非常类似,可以说,这一定是受中原文化影响的。

[责任编辑:王昕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