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北塔山牧场的“护边世家”

2019年12月09日 12:17   来源:昌吉日报

  天山网讯(记者马晓芳报道)10月21日下午,位于准噶尔盆地东缘的北塔山牧场,牧草已被秋风吹得枯黄。厚厚的云层遮挡住了太阳,鲜见羊群和马匹。风越吹越猛,不一会儿竟飘起雪来。

  因为想尽快了解护边员的故事,我们早上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出发,到奇台县吃过午饭,没有停歇直达库甫边境派出所。通过库甫边境派出所民警的介绍和描述,护边员哈布力·赛麦克一家的故事吸引了我们,得知他明天要去乌鲁木齐市参加护边员培训班,我们赶紧赶往他家。

  一进哈布力·赛麦克家,就看见一面五星红旗挂在客厅的墙上。哈布力·赛麦克热情地招呼我们坐到榻榻米上,他的妻子阿里巴汗·乔伟则忙着端上了奶茶、干果等。品着飘香的奶茶,听着哈布力·赛麦克一家人的述说,一个“护边世家”的故事徐徐展开……

  哈布力·赛麦克的母亲白格正今年78岁,她见证了北塔山牧场的建立和发展,提到护边员,她打开了话匣子。“1952年,牧场刚刚组建,我们一家人就搬到这里,在边境上放牧。那时没有专业的护边员队伍,边境上的牧民就是护边员,一座毡房就是一个哨所,牧民们一边放牧一边巡边。”她笑眯眯地说。

  哈布力·赛麦克的爷爷是北塔山牧场第一代护边员,父亲赛麦克和大伯阿合提也是护边员。2007年,哈布力·赛麦克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也成为一名护边员。2017年,护边员队伍专业化了,得知边境派出所要设立群众护边员岗位后哈布力·赛麦克积极报名,被选为奇台县库甫边境派出所畜牧二连分队第一小队小队长。

  哈布力·赛麦克始终记着父亲的教诲“护边就是保家,保家就是爱国”。作为一名边境群众护边员,哈布力·赛麦克积极履行职责,始终以“高标准、严要求”的工作态度,协助边防警官维护边境辖区的社会秩序和安全稳定,经常带领分队成员向牧民宣讲边防政策和法律法规。

  2017年7月,两户哈萨克族牧民的马匹走失,四处寻找无果后,焦急的牧民就想翻越铁丝网越界寻找。哈布力·赛麦克得知后,立即赶到现场制止,向牧民们讲解了边防政策和边境管理条例,以及越界造成的严重后果,并及时将牧民丢失马匹的事向执勤点官兵报告。执勤点官兵集合周边护边员一起寻找,几个小时后,终于在一个山沟里找到了丢失的马匹。“多亏了你及时阻止了我们,要不然不知会闯下什么大祸,今后我们也要和你一起守护边境线的安全。”两位牧民握着哈布力·赛麦克的手说。

  每年八九月份,山下已是山花烂漫、骄阳似火,而在海拔3000多米的中蒙边境线上,哈布力·赛麦克和他的战友们却身穿皮袄、脚穿棉靴,丈量着边境线上的每一个角落。冬天,哈布力·赛麦克和战友们更要冒着大雪和刺骨的寒风,在边境线上步巡。“有的地方山路崎岖,我们只能步巡,天气好的时候我们可以骑摩托车或者骑马巡边。”他告诉记者。

  在丈夫的影响下,阿里巴汗·乔伟也在2017年成为了一名群众护边员。“刚开始很不习惯,高原反应强烈,感到头疼、心跳加速,走一会儿就上气不接下气,靠吃药缓解。”阿里巴汗·乔伟有些羞涩地说。如今,克服种种困难,阿里巴汗·乔伟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护边员,和丈夫一起巡边护边。

  每个月有10天,哈布力·赛麦克夫妇都在山上执勤,只能通过手机了解母亲的身体状况和一对儿女的学习情况。2017年8月,母亲白格正突发脑梗塞,情况危急,然而这时哈布力·赛麦克夫妇正在边境上执勤,无法离开工作岗位。“那时候我心里很焦急,幸好姐姐把母亲及时送到了医院。3天后执勤完毕,我们才从山上下来。”哈布力·赛麦克拉着母亲白格正的手愧疚地说。

  “我很理解,也很支持,你们是为了守边卫国。”白格正慈祥地看着儿子和儿媳说。

  2018年冬天的一个大雪天,哈布力·赛麦克正在赛力湾警务站执勤,得知18号护边房的暖气坏了,他冒着风雪开车前往。两地相距约19公里,因为风雪太大,车开不上去,他只得弃车徒步前往。等到达时,才发现自己的耳朵已经冻僵了。为了不让护边员冻着,他顾不上休息,马上投入到修暖气的工作中去。

  如今,在哈布力·赛麦克家族里有4位护边员。“是什么让你们坚守在这里?”面对记者的提问,哈布力·赛麦克凝视着五星红旗坚定地说:“我们对这里有很深的感情,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我会继续干下去,守护我们的家园。”

[责任编辑:崔导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