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考”5年成果出炉

2019年12月19日 16:07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赵梅报道)罗布泊地区真有一条丝绸之路古道“楼兰道”吗?古楼兰城池和村落分布是怎么的?什么原因导致了楼兰文明的衰落和消亡?12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罗布泊人类活动与环境变迁全国学术研讨会上,罗布泊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项目的科考人员公布的成果,对上述悬念进行了“解密”。

丝绸之路古道“楼兰道”(青色线)空间位置图(图片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提供)

  科考人员在历时5年的综合科学考察中发现:罗布泊地区除了已知的楼兰(汉晋时期)和小河—古墓沟(青铜时期)文化外,还发现了上万年前和元明时期人类活动遗迹;而在罗布泊以东的阿奇克谷地北岸和白龙堆,科考人员发现了一条宽8至9米、延绵200公里的古道和傍道而建的古城,这条古道遗迹后被确认是丝绸之路古道“楼兰道”。在楼兰古城附近,他们还发现了官印、古城和30多个古村落遗存点,以及农田灌溉系统、道路交通系统等生产类遗存。

  发现上万年前细石器和灰坑遗迹

  据了解,罗布泊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牵头,联合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新疆文物考古所和吉林大学边疆考古中心共同承担的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科考调查项目,5年来开展过多次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截至目前,已采集了一批宝贵的样品材料,获得了大量全新的科考发现,并首次建立了罗布泊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

  据该科考项目首席科学家、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研究员秦小光介绍,此次综合科考中,科考人员采集到不少细石器,在一处年代测定为距今1.3万年的地层中,他们发现了一个长条形的石磨盘,其表面有磨损痕迹,并提取出淀粉颗粒,在另一处细石器采集点,还发现上万年前的灰坑遗址,“这是新疆地区除通天洞遗址外,另一处年代比较早的人类活动遗址,这些发现说明上万年前,这里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秦小光说。

(图片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提供)

  科考人员在楼兰故城以北的地区,还发现了多处搭建在高大雅丹上的半地穴式古人居址,其年代在距今4200年至3600年,科考人员在这里采集到了玉斧、彩陶、石英管钻芯、权杖头、石矛、草编篓、木杖木棍、草帘等遗物,并发现了淡水鲤科鱼的鱼骨、绵羊角、骆驼粪、羊粪、芦苇、植物种子等。

  科考人员结合这些居址附近的墓穴特征推测,当时这里的人已经具备以畜牧渔猎为主、采摘为辅的原始农业定居生活方式,并且具有与小河墓地的人相似的文化特征。

  发现汉晋时期官印、古城和村落

  科考显示,汉晋时期,罗布泊地区人口一度很密集,经济也很繁荣,科考人员不仅在这里发现了一枚铜制官印“张帀千人丞印”,张帀一号、双河两个大型遗址,30多个古村落遗存点,还发现了以灌渠-耕地-涝坝-村落为特点的农田灌溉系统、以双行线为代表的道路交通系统、以胡杨梁柱榫卯结构为代表的房屋建造技术,以及铜镜、丝绸等具有中原文化特点的遗物。

  “这些遗物证实,楼兰以中原文化为主导,早在2000年前,中原就已对楼兰行使有效管理。”秦小光说。

  据介绍,楼兰衰亡后,这里并非一直荒芜,而是在元明时期再次出现绿洲,并可能存在以较大规模调水灌溉耕作为特点的人类活动,但规模已不及楼兰时期。

  科考还发现并确认,小河时期的早期人群和楼兰时期的汉晋人群,每次迁移到罗布泊的人群与前一期的人群在族群、文化等方面,并无必然传承关系,这些人群的迁移和文明兴衰,均是环境变迁所致。

  发现丝路古道“楼兰道”和长30公里运渠

“楼兰道”无人机照片(图片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提供)

  在罗布泊以东的阿奇克谷地北岸和白龙堆,科考人员发现了一条宽8至9米、延绵200公里的古道和傍道而建的“沙西井”故城,在白龙堆古道沿途和古城里,发现了陶片、铜镞、五铢钱、铁器残片等文物。

  科考人员根据年代学测定和文物鉴定,初步确认,该古道使用时间可能在公元前300多年到公元1700年前,“这是我国除秦直道外,发现的保存最好、延伸最长的古道遗迹,这次发现证实了丝绸之路古道‘楼兰道’的存在,这条古道很可能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秦小光说。

“楼兰道”无人机照片(图片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提供)

  在这条古道西段的“沙西井”故城以西,科考人员还发现了直接进入罗布泊湖区、长30多公里的运渠双堤。

  科考人员推测,这很可能就是史料中记载的“欲通渠转谷”的运渠,但这一推测,还有待更深入的考古学研究确认。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