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为脱贫注入新动能——记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获得者张永安

2019年12月23日 15:54   来源:兵团日报

  “五十一团是兵团4个深度贫困团场之一,五十一团四连是一个集体所有制连队,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5户300人,目前,他们已全部脱贫。”12月19日,三师五十一团四连“访惠聚”工作队队长、连队党支部第一书记张永安对记者说。

  一直以来, 张永安坚持用科技为脱贫注入新动能,带领连队群众脱贫致富,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去年,张永安主动请缨参加“访惠聚”工作,来到五十一团四连。连队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没有发挥出来、连队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工作伊始,张永安面临着重重困难。

  “四连共有733户2706人,是当地出了名的贫困连队。除此之外,连队党支部还被团场党委确定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张永安说,“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这顶‘帽子’就像一座大山,压得连队党支部一班人直不起腰、抬不起头,干啥都没底气。”

  “办法总比困难多。”张永安感到肩头沉甸甸的责任,他暗下决心,要带领四连党支部打个翻身仗。

  一方面,张永安带领“访惠聚”工作队队员与连队“两委”成员,规范“三会一课”制度,明确各自分工,让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另一方面,张永安通过入户走访谈心谈话的方式,把连队里的致富能手发展成党员、把连队里的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切实增强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号召力。

  工作中,如何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是张永安思考最多的问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处处受限。”一时间,张永安找不到带领连队群众摆脱贫困的办法。

  通过入户走访、实地调研,张永安发现棉花虽然是四连的支柱产业,但由于各种原因,四连的棉花种植效益较低。最终,张永安和“访惠聚”工作队队员、连队“两委”成员决定在棉花上做文章,把棉花产业做大做强。

  在兵团科技局的牵线搭桥下,张永安获得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的支持,该研究所将扶贫农业示范基地设立在了四连。

  项目好不容易找到了,新的困难又出现了——扶贫农业示范基地试验田建设缺少土地,成了挡在四连脱贫路上的“拦路虎”。张永安说:“看不到示范效果,群众都不愿意将自家的地拿出来当试验田。”

  张永安苦思冥想,想到了土地流转的办法。“我们计划采用土地流转的办法,将连队的1200亩土地作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扶贫农业示范基地的试验田。”张永安说。

  大规模流转土地需要征求连队群众的同意。张永安就带领“访惠聚”工作队队员和连队“两委”成员挨家挨户给群众做思想工作,一笔一笔为群众算清经济账。被他们的诚心所打动,连队154 户群众签订了土地流转协议,共流转土地 1200 亩。

  2018年春耕春播期间,受天气变化和土壤墒情影响,扶贫农业示范基地1200亩试验田的出苗率仅有60%左右。看着地里稀稀拉拉的棉苗,张永安心急如焚、压力巨大。

  “如果示范项目失败了,不仅前期200多万元的投入血本无归,今后在连队开展科技扶贫也会十分困难。”夜里,张永安辗转反侧;天一亮,他就到田间地头观察棉苗情况、打电话向植棉专家求助、和项目团队成员研究对策……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后,扶贫农业示范基地试验田的棉苗恢复了正常生长。

  去年秋收时节,四连扶贫农业示范基地试验田棉花籽棉单产比周边棉田多30%,品质提高了2个等级。连队154户土地流转户户均收入5400元,连队22户在扶贫农业示范基地务工的群众户均增收万元以上。

  张永安提倡的“土地流转+科技示范+科技扶贫”农业科技服务模式,被中国农业科学院命名为“五十一团模式”。今年,“五十一团模式”在三师各团场全面推广。

  张永安趁热打铁,结合连队地处城郊的优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致富的渠道。经多方联系、协调,张永安邀请塔里木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的科技特派员到连队开展技术示范、应用推广、培训和咨询等科技服务。

  与此同时,张永安还为四连争取到各级扶贫资金500余万元;组织25名贫困劳动力到企业稳定就业,聘用23名贫困群众为生态护林员、保洁员,人均月收入1500元以上;帮助连队成立巧手美美缝纫合作社,吸纳8名来自贫困家庭的妇女入社,人均增收5000元……

  今年,张永安获得了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得知他获奖的消息,连队群众感慨地说:“脱贫路上,党组织是我们的‘主心骨’,第一书记是我们的‘领头雁’,今后的日子一定越来越好。”(兵团日报记者姜小薇 周沄璐)

[责任编辑:王东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