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雅县:匠心“传唱”幸福曲

2019年12月26日 12:15   来源:阿克苏日报

  天山网讯(记者邓丽娟 通讯员李秀福报道)12月10日,记者在沙雅县采访文化能人和草根艺人时,无意间听闻沙雅镇负责文化工作的干部介绍,辖区内有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的居民。

  “传统手工艺品分门别类,可否具体?”

  “一起去看看吧。”

  走街入巷,在一间不大的门面房前停下,透过玻璃门,记者看到里面的鞋架上整齐地摆放着布鞋。男士、女士、儿童布鞋的样式和花色应有尽有,简单、朴实。

  “是老北京布鞋吗?”

  “不是。我们今年3月才注册商标,叫张氏久立。”

  店铺经营者陈春花笑意盈盈,她拿起一双虎头鞋递到记者手中,虎头纹饰用的是平针刺绣,针脚细密,花色艳丽;鞋面是蓝色平绒布料,与厚厚的千层底连为一体。

  “这样一双鞋,手快的要做一天。”陈春花介绍,就算是童鞋,鞋帮、鞋底、绣花加起来差不多要30道工序。

  陈春花从甘肃老家到沙雅县已有20年,起初她从外祖母和母亲手里传承来的这门手艺,只给自家人做鞋穿。后来,邻居启发她,这么好的手艺应该开个店,她才开店做生意。

  陈春花的侄女包雪莲、儿子张立为把家里的生意做大,一个在手机上以小视频的方式推销,一个开起了淘宝店。这让陈春花喜忧参半。一方面,她明白开拓市场是未来肯定要走的路;一方面,她又担心,仅靠家里6个人做鞋,供不上货咋办?

  “为什么不上机器呢?”

  “批量生产出来的产品,没有手工做出来的穿着舒服。我们现在唯一用上的就是一台缝纫机,有些童鞋复杂一点的绣样就用缝纫机绣。但是有些顾客要求手工绣,手工绣出来的和机器绣的还是有区别。”陈春花说,现在6个人分工合作,每天能做出60双鞋,每双童鞋的价格是50—60元,成人的鞋每双70—80元,一家人年收入约14—15万元。

  “很多维吾尔族朋友专门来找我学做鞋,我现在收了3个徒弟,她们从纳千层底开始学起,希望这项民间传统技艺能传承下去。”陈春花说。

  家住沙雅镇朝阳社区的买斯提热木·米吉提是位绣娘,擅长十字绣。最近,她把十字绣的技艺用在绣鞋垫上,没想到在朋友中广受欢迎。

  “我妈妈喜欢绣花,但是她去世得早,没有教我太多,后来接触到十字绣,我一下就喜欢上了。”买斯提热木·米吉提说,过去,她在别的地方打工,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拿出绣布绣花。从刚开始绣十字绣挂钟、挂画,到后来受内地朋友的启发绣鞋垫。

  “家里只有我一个人绣鞋垫,平均2天绣一双,一个月能卖出10—15双,花式简单的一双50—60元,复杂点的70—80元。”她说,过去很多人穿鞋并没有放鞋垫的习惯,她在鞋垫上绣上“平安”“幸福”等字样,以及玫瑰、牡丹等花卉样式,身边的人特别喜欢,争相找她购买。

  如今,朝阳社区会做十字绣的绣娘很多,绣品有《清明上河图》《唐朝仕女图》,还有挂画和靠枕。

  在该镇其乃巴格村,同样让传统手工艺品在传承中产生价值的还有贫困户巴哈尔古丽·艾山。经她手完成的毛线绣鞋每月收入1000—2000元。

  “小时候妈妈会给我们织毛衣、袜子,但是现在会用毛衣针和钩针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我每天都坚持做10双毛线鞋,为了成品更好看,我在上面点缀了亮片和串珠,这样的一双婴儿鞋可以卖25元。”巴哈尔古丽·艾山说,她做的毛线鞋不仅在地区销售,还接到了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的订单。如今,她已经带出2名徒弟,希望将手工针织技艺传承下去。

  【记者手记】

  做自己喜欢的事,是快乐的;坚持把喜欢的事做成事业,是幸福的。本次采访取材“小人物”“小故事”,反映基层群众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以传承传统手工艺为初心,逐浪前行、勇敢追梦的故事。

  立足新时代,在政策托底的基础上,我们应心无旁骛地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在这个人人皆可出彩的大舞台上,以奋斗为基调,每个人都能唱响圆梦之歌。

[责任编辑:王建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