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女孩退役不褪色,战“疫”时刻再“出征”

2020年02月13日 09:30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秦金俐报道)“又是阳光明媚的一天,我相信疫情的阴霾也会很快过去,春暖花开的日子不远了!”2月9日下午,张宇晨给413房的留观者李女士发了一条信息。很快对方就回复了:“这些天,是你给了我们一家无微不至的照顾,还带来了那么多欢乐。”

  自1月29日起,湖北籍李女士一家6口进入集中观察点以来,每天都能收到张宇晨发来的问候信息,让一家人分外感动。

  发完信息,张宇晨又忙着送晚餐。晚餐有荤有素,是配餐中心按份包装好后送来,再由她和其他志愿者分送给每个房间。“大妈,今天有您爱吃的鱼!”“小朋友,多吃蔬菜哦!”她不时跟出来取餐的人打招呼。随后,又是收拾垃圾、打扫楼道……不知不觉天已经黑透。

  这是28岁的张宇晨在哈密市某医学集中观察点做志愿者的第14天。当得知这里急需志愿者时,1月28日晚,她从乌鲁木齐赶来,来不及吃饭就穿上防护服投入了工作。她的工作包括,给每个房间送一日三餐、打开水;从一楼跑到五楼,将各个房间购买的物品一一送到;打扫楼道、消毒3到5次;解决留观者各种生活需求……从早上8点忙到凌晨两三点,是她的工作常态。

  这个看起来平凡的女孩,其实有着不平凡的经历。2008年,在西安上军校的她跟着带队老师参加了汶川地震救援,2015年,作为军人的她又到非洲执行维和任务。“只要祖国需要,随时听候召唤!“怀着这样的决心,作为退役军人的她再次”出征”。“我是党员,又曾是军人,再次参加‘战斗’义不容辞!”她语气坚定。

  张宇晨保留着坚定果敢的军人气质,但在集中观察点却是公认的“知心姐姐”,“她跟人交流轻声细语,对留观者照顾得细致体贴,大家都很喜欢她,我们这些老朋友也看到了她性格的另一面。”同在这里做志愿者的退役军人程超这样评价她。

  李女士跟张宇晨相处多日下来,早已把她当作妹妹。“姐,坐这么久火车累了吧!赶快休息休息。”她至今记得一家人来到观察点,初识张宇晨的情景,一个被防护服包裹严实的姑娘,热情地迎了上去,对她嘘寒问暖。张宇晨还迅速给一家人送来了新的拖鞋、洗漱用品、垃圾袋、洗衣粉等,并打来热水,送来饭菜。此后,一天三顿饭和热水她准时送到。每次来,还会亲切地跟一家人聊几句家常。

  “刚来时我的心情有些沮丧,但每次听到她亲切的声音,心情也逐渐好了起来。”李女士说,后来她才知道,这个至今不知长什么样但热情贴心的女孩叫张宇晨。

  李女士加入了张宇晨为留观者创建的微信群,“进群后发现,有不会开电视的,有孩子需要玩具的……大家每天都有一堆事找志愿者,但她总是有求必应,想尽办法给大家解决。”

  张宇晨建立微信群的初衷,不仅为了能及时了解大家的生活需求,还是想通过频繁的交流,拉近志愿者与留观者的感情。每天有空时,她还会发一些幽默视频、漫画等逗大家开心,也会发一些抗击疫情正能量的信息,安慰和鼓励大家。

  更多的时候张宇晨喜欢进行一对一关注留观者。每天她会根据不同人的不同状态发出数十条私信,“听听他们的烦心事,出出主意,聊聊家常,能让大家放松心情,积极面对目前的状况。”她说。

  在服务过程中,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难免有受委屈的时候。有时她悄悄流完眼泪继续笑脸投入工作,“我逐渐发现,只要站在对方角度考虑,真诚地为大家做事,最终都会赢得信任。”她笑着说。

  最忙的时候,张宇晨和志愿者们一天只能睡3个多小时,“包括忙碌间隙打盹的时间。有时候坐着也能睡着。”张宇晨笑着说。

  每天穿十几个小时防护服,不敢喝水,吃饭只能匆匆扒拉几口,脱掉防护服和帽子脸上一道道的印痕,睡觉时不敢睡太死,因为要随时等候任务……

  在这里工作的这段时间,留观者的肯定和鼓励给了她力量。

  一次,实在太疲倦的张宇晨请假睡了整整大半天,当她醒来发现,微信群里大家都在关切地问她怎么了。晚上她出现在楼道里,听到她的声音,不少房间都打开了门,大家探出头笑着嘘寒问暖,叮嘱她保重身体,让她感动得眼泪打转。

  这些日子以来,张宇晨听到的暖心话越来越多,一位大妈经常会说“小姑娘,看你每天这么累,好心疼啊!”一个孩子见到她就说“姐姐,见到你我就开心!”,结束留观即将回家的人告诉她“你的付出我们看在眼里!”“谢谢你陪我们一家度过这段不平凡的日子!”……这些都给了她深深的鼓舞。

  “虽然与大家相处时间不长,但他们让我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让我更有信心坚持下去。”张宇晨说。

  张宇晨说,参与汶川地震救援和维和的经历给她这次工作带来很大帮助,其中包括特殊时期与人沟通的经验,迅速有效处理问题的能力,疫情防控经验等。

  她已经决定,只要集中观察点需要,她会一直留在这里,与大家共渡难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迪木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