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疆的基层实践】线上调解 民忧化解

2020年03月17日 11:01   来源:新疆日报

  新疆日报讯(记者隋云雁报道)疫情防控期间,乌鲁木齐市广大基层调解员立足基层,通过线上调解,定分止争,及时做好群众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在这个特殊时期,一部部手机,成为人民调解员深入群众维护社会和谐的“法宝”。

  远程调解劳务纠纷

  “谢谢你,我的工资全拿上了,我还要继续到新疆打工。”3月10日上午,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北站西路片区司法所负责人张晓燕再次接到王某从河南打来的电话。

  王某是北站西路片区一家建设工程公司的员工,春节前公司承诺结了工程款后就把欠他的2万元工资转过去,他便安心回老家过年了。

  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公司正常运转,公司没有及时结到工程款,也没有及时把工资发给王某。疫情防控期间,王某在老家没有收入来源,焦急万分,便拿出张晓燕的名片给她打电话求助。

  北站西路片区企业较多,司法所长期进行普法宣传,保障务工人员权益,并不间断向务工人员发放写有电话的卡片。务工人员遇到困难都能第一时间寻求帮助,劳务纠纷等都在辖区内得到化解。

  2月11日,接到王某电话后,张晓燕赶紧联系该公司负责人。“公司在我们辖区,但是公司负责人住在其他社区,我们就通过电话调解。”张晓燕说,受疫情影响,企业和员工都有困难,但员工的困难已经影响到家庭正常生活,希望企业体恤员工,尽一份社会责任。

  经多次调解后,企业负责人同意分两次支付王某工资。拿到工资的王某十分开心,赶紧告诉张晓燕这一喜讯,表示即将返回企业,继续工作。

  妙语化解邻里矛盾

  “特殊时期,邻里之间要换位思考,互相体谅啊!”2月16日,乌鲁木齐经开区(头屯河区)火车西站片区管委会车辆段路东社区人民调解员莫华用微信成功调解了一起邻里噪音纠纷。

  社区一位居民因楼上住户用跑步机锻炼声音很大,在微信里向莫华反映。莫华便通过微信和两户居民沟通,耐心疏导,最终,楼上居民表示放轻动作,调整锻炼时间,尽量不影响他人休息。

  乌鲁木齐经开区(头屯河区)白鸟湖片区馨园社区人民调解员孙艳梅也调解了一起因为噪音引发的邻里纠纷。社区居民王某刚做完手术,在家静养,楼上邻居张某在家锻炼,呼啦圈掉在地板上声音很大,于是两家起了纠纷。

  孙艳梅接到居民反映后为两家调解。“居家防疫期间,大家心情难免焦躁,可以理解,但发生矛盾还是要静下心来慢慢解决,共同维护好和谐的邻里关系。”在她的调解下,两家人达成了谅解。

  孙艳梅是社区司法专干,已经当了5年人民调解员,为居民化解了不少矛盾纠纷。“邻里出现纠纷,经常都是一时冲动说了过头话,激化了矛盾,我们出面调解,让双方换位思考,大家还是能够接受的。”她说,疫情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同样也考验着社区工作人员的担当和使命,他们的调解工作24小时不间断,努力维护社区和谐。

  电话催来误工补偿

  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安宁渠镇司法所所长杨海铭一直在村里忙着疫情防控工作,但他仍然惦记着务工人员杨某等人的误工补偿费是否已经拿到,多次打电话和工程发包方吕某沟通,直到吕某履行调解协议。

  今年1月,安宁渠镇农民杨某与发包工程的吕某签订了施工协议,并组织了38名南疆务工人员一起工作。由于工程一直没有交到杨某手中,他们等了一段时间,也耽误了其他务工机会,造成一定损失。

  多次协商未果,杨某焦虑万分,他去找杨海铭说明情况,请求调解。春节前,杨海铭组织杨某和吕某开了一场调解会,吕某答应补偿杨某和工人们的误工损失,共5.3万元,并在调解书上签字。有了这个调解协议,杨某心里踏实下来,为了不耽误务工人员返乡,他向亲戚朋友借钱,先期垫资给大家买票回家。

  随后,虽然见不到杨某和吕某,但杨海铭时时惦记协议履行情况,一直与他们通电话问进展。“吕某诉苦说,和他签合同的公司还没有支付违约金,所以一直没有打款给杨某。”杨海铭耐心给他讲解法律知识:与工人签了协议就得履约,你可以继续向公司追讨损失,遇到困难我们还可以出面调解。

  这几天,杨海铭听到了好消息,杨某已经拿到全部款项。

[责任编辑:罗晓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