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吐尔逊的大梦想:把全村蜂蜜卖到大城市

2020年04月02日 15:54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秦金俐摄影报道)3月29日的莎车县阿热勒乡阿孜干巴格村,巴达木花开如海,吐尔逊·卡迪尔和儿子阿不力克木忙得不可开交,地边的摊位上摆满了蜂蜜、巢蜜、蜂王浆、花粉、蜂蜡、蜂胶,购买的人络绎不绝。花海深处,他的女儿和女婿,正在蜂箱旁忙着取蜜。

  又到了巴旦木花开的季节,65岁的吐尔逊带着儿孙们开始了忙碌起来。这几天,他家的500箱蜜蜂,开始在各村巴旦木果园中进行为期20天左右的采蜜。

  吐尔逊一家来自附近的桑霍伊拉村。 每年春到秋,他们拉着蜂箱和帐篷辗转在喀什各地,3月下旬到4月上旬,在家乡采巴旦木花蜜;4月下旬到数十公里外的乡镇追苹果花、梨花;5月到6月,再到100多公里外的山区乡镇采沙枣花;6月上旬,再到泽普县追红枣花;6月下旬到7月,在200多公里外的巴楚县追罗布麻花、甘草花、骆驼刺花等野花;8月、9月再回到家乡追万寿菊。“巴达木蜜嘛,这段时间能收近1吨,全年能产花蜜20吨左右,纯收入嘛,接近30万元!”吐尔逊笑得灿烂。

  这个春天,吐尔逊家还有一件大喜事,200平方米的蜂蜜加工厂房已经建好,设备很快就到,到时候将彻底摆脱传统加工方式。“以前蜂蜜是人工用网过滤后灌装,蜂蜜不纯,效率还低。现在有了机器加工,不仅蜂蜜的纯度提高,外包装更好看,保质期还长。”吐尔逊说。

  老汉当学生,学校学养蜂

  10年前,吐尔逊靠种十几亩地为生,日子捉襟见肘。有一次,吐尔逊病后痊愈,身体虚弱,家里省钱买来蜂蜜给他补充营养,一段时间后他觉得身体好了不少。从此就有了养蜂的想法。“日子不能穷下去!蜂蜜,人人爱吃,不愁卖不掉!”吐尔逊说。

  那时,村里有一户从内地来的养蜂人,干完农活,吐尔逊就蹲在蜂箱旁看他干活。

  2011年春天,吐尔逊借钱买回十几箱蜜蜂,由于对病虫害缺乏经验,蜜蜂一批批死掉。吐尔逊这才发现自己养和看别人养是两回事,他甚至有放弃养蜂的念头。

  2012年,为提高巴旦木座果率,莎车县政府开始鼓励农户发展养蜂业,推动以“巴旦木、蜂蜜”为主体的“甜蜜产业链”的形成,并给养蜂户资金补贴,这让吐尔逊看到了希望。

  “光有热情不行,有技术才行!”抱着这个想法,已经57岁的吐尔逊专程跑到昌吉一家农业技术学校当起了学生,这让乡亲们非常惊讶。在昌吉的1个月,他住最便宜的旅馆,吃最便宜的饭菜,却非常开心。每天听老师讲课,跟着年轻学员下地进行实际操作。虽然他文化不高,学着吃力,但是班里最用功的那个。“每天都学到新东西。感觉日子变样了!“回想起当学生的这段经历,他笑了。

  学成归来的吐尔逊,成为村里最早养蜂的农户。他还发动儿子阿不力克木一起养,起初阿不力克木热情并不高,“祖辈都是种地的农民,父亲又失败过一次,我没信心。”阿不力克木说,父亲是一个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人,总喜欢尝试,“他告诉我,咱们这蜂蜜好,干这行将来一定有前途。”他几乎是被父亲逼着开始尝试养蜂的。

  过上好日子,又有新梦想

  风吹日晒雨淋的日子非常辛苦,但收获也显而易见。在养蜂的第3年,一家人就过上了吃穿不愁的日子。

  尤其是近几年,随着政府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吐尔逊觉得日子更是如巴旦木蜜般甜。2017年,莎车县开始大力引导农户发展林下养蜂,从上海请来养蜂专家,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2018年春,当地从内地引进10万箱蜜蜂,通过给巴旦木种植户赠送蜂箱的方式,鼓励农户在自家果园里养蜂,“ 每箱蜜蜂,政府补助80元,去年光补贴就拿了4万元。”吐尔逊说。

  随着蜂群逐年增加,2018年起,吐尔逊父子开始聘请村里的贫困户帮着养蜂,如今他们的养蜂队伍已发展到20多人。他们还把养蜂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贫困户,鼓励他们创业。吐尔逊的儿媳、女儿女婿、孙子等10人也先后加入到养蜂队伍中。吐尔逊的侄子甚至辞掉了城里不错的工作,回来跟他一起干。

  2019年,64岁的吐尔逊再次决定出去长长见识。他带着儿子用1个月时间,跑了河南、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这期间参观了上海的一次农产品展会,“学了不少现代化养蜂知识,觉得自己还欠缺很多。”他说,这次出去后发现新疆蜂蜜因为优质,在内地非常有市场。他动了把自家蜂蜜打入内地市场的念头。

  回来后,吐尔逊着手成立养蜂合作社,一边改进养蜂技术,一边筹划蜂蜜加工厂的建设。他的想法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无偿提供了4亩地盖厂房,还给了我5万元补贴,又协调银行给我低息贷款30万元,等机器买回来后还有补贴。” 今年他打算将蜜蜂扩大到2000箱。

  在吐尔逊的带领下,如今桑霍伊拉村和邻村的养蜂户发展到十几个,这些曾经的贫困户因养蜂脱贫。吐尔逊打算等加工厂建成,给更多的乡亲免费赠送蜜蜂、提供技术指导,并包销他们的蜂蜜。“把乡亲们的蜂蜜打入内地大城市是我的梦想,我还年轻,再奋斗10年没问题,梦想一定会实现!”吐尔逊语气坚定地说。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