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民情 惠民生 聚民心】“驻”进村民心里

——记四师可克达拉市驻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绰霍尔镇布占村“访惠聚”工作队

2020年04月09日 11:26   来源:兵团日报

  核心提示:四师可克达拉市驻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绰霍尔镇布占村“访惠聚”工作队结合布占村实际,鼓励村民运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拓宽增收渠道;发挥村民的自身优势,帮他们出主意、谋发展;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因户施策,助力脱贫。工作队与村民结下了深厚情谊,真正“驻”进了村民的心里。

4月1日,工作队副队长陈守江(右)向村民洪梅宣讲预防知识。 夏凯凯 摄

  四师可克达拉市驻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绰霍尔镇布占村“访惠聚”工作队将村民的难事、烦心事记挂在心,千方百计为他们出主意、谋发展、办实事、办好事,受到村民的赞誉,真正成为村民们的贴心人。

  因地制宜推广技术

  “使用无纺布育秧技术不但不伤秧苗,而且还能缩短生产周期,节约劳动成本,提高水稻产量。”4月1日,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绰霍尔镇布占村三队村民王成丕,在村里举办的村民水稻种植技术培训班上,对参加培训的村民介绍道。

  布占村紧邻四师可克达拉市六十八团,有着和六十八团相同的水稻种植条件和基础资源,受传统种植技术限制,水稻的产量较低。为了让村民转变水稻种植观念,更新水稻种植技术,工作队自2017年入驻后,挨家挨户走访,做思想工作,积极联系六十八团,邀请农业技术人员及水稻种植能手到布占村授课,传授先进的水稻种植技术,还组织村民到六十八团学习观摩水稻机械化种植及无纺布育秧等先进技术。

  “在水稻新技术推广过程中,我们也遇到过一些阻力,一些村民不愿接受新技术,总认为采用无纺布育秧技术费时费力还增加成本。我们选用能大胆尝试无纺布育秧技术的村民王成丕家的100亩地作为实验基地,经过一年的实验观察,发现使用无纺布育秧的水稻长势一直好于周边其他村民的水稻,秋收时平均亩产在700公斤左右,比传统技术育秧的水稻足足高出30公斤左右。最终在王成丕等一些接受无纺布育秧技术村民的带动下,全村80%的村民采用了无纺布育秧技术。”工作队队员陈杰说。

  工作队还充分利用师市资源和农业技术优势,积极组织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共谋发展。在工作队组织下,布占村村民参观学习了六十八团的稻蟹稻鱼养殖、稻鸭共作和沼渣利用技术,并在村里推广实施。

  得知工作队要在村里打造稻蟹养殖示范基地,黄立君主动报名参加,并拿出5亩地作为试验田。2019年5月底插秧完毕,在工作队及六十八团技术人员的指导下,黄立君使用塑料膜围栏,挖出1.5米宽、70厘米长、80厘米深的蟹沟,从坎乡购买了40公斤蟹苗放入稻田,稻田不打药、不施化肥,拔草全靠人工。

  “前后算下来,我总共投入资金7000余元。经过细致的田间管理,我家的水稻长势良好。同时,我经常往水稻田里撒苞谷、豆渣。两个多月下来,原来指甲盖大小的蟹苗现在长成了100多克的螃蟹。”黄立君说,“以前1亩水稻纯收入不到800元,现在养殖螃蟹后,1亩的纯收入大约为1800元,5亩地可增收9000元左右。今年我打算扩大养殖规模。”

  “六十八团有成熟的稻蟹养殖技术,稻蟹养殖具有周期短、风险小、发病率低、稳粮增效等显著特点。我们的目标是力争2020年在全村推广到1万亩水稻,实现利润2000万元,让村民收入翻倍。”工作队队长孙寿勇说。

工作队入户走访,宣传惠民政策(资料图片)。

  因人而异制定规划

  工作队在保证大农业稳产增产的同时,通过走访入户,问计于民,为每户村民量身制定发展计划。

  通过与干部一起住、一起学、一起干,村民人人转观念、求发展,增收致富氛围浓厚。

  布占村三队村民吴学明在工作队的鼓励帮助下,购进毛驴40头发展特色养殖业,实现增收15万元。

  2019年6月,吴学明又利用自家沿街房屋,开起了一间面积55平方米的小吃店。

  “工作队为村民想办法、出点子,跟着工作队致富有希望。” 他说。

  布占村五队村民关俊林在自家10亩有机水稻收获结束后,找来工作队队员一起谋划,准备建一个面积500平方米的集餐饮、垂钓、观光、采摘于一体的农家乐。

  2017年工作队入驻后,挨家挨户走访,得知东乡街多以东乡族为主,许多村民曾开过食堂或者学过厨师,做得一手好菜。工作队建议,利用庭院优势和自身技术优势,种蔬菜、养家禽,开农家乐,打造美食一条街,建议很快得到了村民响应。

  “马老板,今天19时我带朋友来吃饭,你准备10个人的饭菜!”

  “好嘞!”马文山接完电话,匆匆准备晚上所需的食材,今晚他一共要准备5桌食材。这是2019年12月29日,记者在布占村东乡美食一条街马文山农家庭院见到的情景。

  马文山告诉记者:“5桌还不算多,周末一晚上七八桌都很常见!”

  马文山是布占村餐饮界的名人,村里想开餐厅的都到他那里学习取经。有着一手好厨艺的他,曾在六十八团开过餐厅,2013年回到村里,租房开了几年农家乐。后来,有了一定积蓄的他,改造自家院子开起了农家乐,生意非常红火。2018年在工作队的建议下,他扩建了农家乐,雇了两名服务员,现在他平均一个月纯收入1万余元。在他的带动下,不到两年,美食街上的农家乐逐渐多了起来。

  在闵家小院农家乐,闵文山夫妻二人忙得不亦乐乎。2018年他投入30万元用于房屋装修,除了吃饭外,KTV、自助烧烤是他家的特色。6亩地的院子种植了1亩多地的蔬菜,同时还养了2000多只鸡、100多只鹅。

  目前,东乡街已注册了26家餐厅,其中12家已经营业,家家都有自己的特色,周边县城、六十八团和伊宁市的很多居民都慕名而来。

  因户施策助力脱贫

  在布占村,仍有一些村民处于贫困线以下。工作队对贫困户因户施策制定帮扶措施,进行及时对症帮扶,确保扶贫措施到位。

  布占村三队村民郭占江的母亲,去年查出患有鼻癌,昂贵的治疗费用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得知这一情况后,工作队队员主动与他结成帮扶对子,帮他出主意想办法,筹集治疗费用,制定长期脱贫计划。

  在带领村民致富的同时,工作队还围绕绿、亮、净的目标,对全村各队的道路进行硬化,实现了全村户户通水泥路。同时,工作队对全村所有巷道的环境卫生进行了集中整治,在道路两旁栽种了各种风景树及花卉,美化全村环境。工作队还筹集资金3.6万元,对村委会面积1400平方米的地坪进行了硬化,在村委会周边建设了文化墙。

  “工作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结合我村农牧业发展实际,力求在环境美的同时,把东乡美食、民宿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引导村民因地制宜发展餐饮、旅游、休闲、垂钓等。2019年,我村增开农家乐3家,带动了就业,增强了脱贫增收致富后劲。”布占村党支部书记黄利兵说。

  有特色才有路子,有特色才有活力。回望过去三年的“访惠聚”工作,布占村这片热土记录着坎坷艰辛;展望未来,这片热土更寄托着美好向往。(兵团日报常驻记者陈重武)

[责任编辑:王东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