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劳动者之歌】千里家书

2020年05月01日 10:44   来源:新疆日报

  这些承载着亲人们关心与嘱托的家书,从白衣战士出征甫始,就已从祖国四面八方源源不断涌向抗疫前线,汇入冲锋号角,奏响胜利凯歌。

  这是我所见过的一封最为独特的现代家书。

  且不说收信人当时正在湖北武汉一线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夜以继日与死神赛跑救治病患生命;也不说信件被快递于数千公里之外的西陲边城乌鲁木齐,一路越千山涉万水刻不容缓;单就那毛笔小楷书就的文字所透出的慈心严爱与古旧意蕴,就足以令我这个“旁观者”动容。

  无疑,这是一封战地家书。

  家书写于2月下旬,于3月初寄出。收信人叫刘莎莎,彼时的她作为新疆军区援鄂医疗队的一名队员,正与战友并肩战斗在武汉抗击疫情的战场。这封寄自千里之外的宝贵家书,给她带去莫大的精神鼓舞,诚如刘莎莎在收到家书后的日记中所言:“投身一线战疫已有一个月了,这时候收到父亲的来信,让我受到莫大的鼓舞与激励,我一定会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化作顽强战斗的动力,在抗疫一线救死扶伤,再立新功!”

  刘莎莎是新疆军区总医院一名军人。作为一名工作在临床科室的护士长,她深为我军白衣战士除夕夜驰援武汉的“逆行”壮举打动。

  庚子年除夕夜,这位从小听豫剧戏曲《花木兰从军》长大的河南籍军人,悄悄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大年初二早上,她主动给所在医院党委递交了请战书。令她意外的是,这份请战书是她所在单位官兵自发向组织递交的第一份:“……若有战,召必至,身为军人义不容辞!”寥寥数语,道出一名军人的铿锵心声,让我们看到了当代军人的使命坚守与勇敢担当。

  接下来的日子,刘莎莎接受组织挑选、战前适应训练、星夜千里行军、赴一线投入战斗……这些“大事”她都是瞒着父母、丈夫和一双幼子悄悄进行的。她不想让亲人为她担心,毕竟,她加入这个英雄的“逆行”方阵之时,正是疫魔最猖狂的时候,也是人们已清醒认识新冠病毒、充分了解其凶险与危害之时。

  父亲刘志刚得知独生女儿赴抗疫一线的消息时,刘莎莎已身在数千公里之外的武汉。彼时的江城武汉,疫情肆虐,数以万计的医护人员正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全力以赴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中。面对艰苦的一线工作和潜存的感染风险,这位1971年从中原大地入伍来到新疆、1978年退伍留疆的老兵,在为女儿身体健康担忧的同时,心头不由得涌上一腔浓浓的欣慰。

  女儿从小在他所工作的警营长大,耳濡目染的是警察们忘我无私的奋斗故事,而他也一直在按照一名战士的标准去要求和塑造女儿的精神,那些令行禁止、吃苦奉献、舍生取义、热爱劳动的故事催人奋进,是他教育女儿的常用教材。特别是对女儿劳动观的培养和塑造,他从没有放松过,经常教育女儿要用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用劳动创造美好的生活。

  刘志刚至今记得,他第一次因女儿而欣慰,是高考成绩优异的她被军校录取,终于走上了自己念念不忘的绿色征途;而这一次,女儿勇赴一线抗疫战场的壮举,再次让自己为她的选择自豪!

  军人就是要慷慨赴难,为国而战!这是老兵刘志刚对军人的理解,也是他千里家书赠女儿的缘由。疫情就是命令。女儿勇赴抗疫第一线,战斗在最危险的前沿阵地。身为一名军人的父亲,此时此刻应做的,不只是替女儿带好一双娇儿,稳定好大后方,让她毫无牵绊全身心投入抗疫战斗,更要成为女儿冲锋时的鼓动员、疲惫时的加油站!

  春早夜寒,青灯孤影。刘志刚铺开了宣纸。他出身于中医世家,从小熟读中医名著古籍,从军八载始终担任部队卫生员,退伍后进入警界被录用为警医,从事中医执业直至退休。他救死扶伤,济危助弱,为病患送去健康。退休后他又泼墨挥毫,书文作画……在这个难眠的早春之夜,刘志刚老人手执狼毫,伏案疾书,数百言一气呵成。

  作为刘志刚老人的邻居,我理所当然地成了居家封闭生活的他和街头快递小哥之间的联络员,并有幸在老人的书房目睹了这卷家书的风采,心灵受到极大震撼。震撼我的是字里行间涌现出的父亲对女儿的殷殷叮嘱之情。

  征得刘志刚老人同意,特摘录家书开头和结尾分享于此:“莎莎吾儿:当此疫情之际,儿以身赴险,父心甚慰!……望早灭疫情,还我国泰民安。凯旋之时,举国共庆。吾儿努力,加油!”这切切叮咛之语被狼毫小楷精心书于半幅四尺蓝黑彩宣之上,金粉着墨,熠熠生辉,整卷家书墨香四溢,透着无比的庄严与深情。

  我没敢耽搁,当即联系快递员,将老人的家书和题赠女儿所在援鄂医疗队的两幅诗书作品,送上了疾赴武汉疫情一线的征途。

  我仿佛看见三五日后,在紧张繁忙的抗疫战场上,刘莎莎在与病毒较量的间隙,徐徐展开一卷家书的情景。

  我知道,对于抗疫一线的将士们,每一封家书都有着独特魅力。而这些承载着亲人们关心与嘱托的家书,从白衣战士出征甫始,就已从祖国四面八方源源不断涌向抗疫前线,汇入冲锋号角,奏响胜利凯歌。(柳金虎)

[责任编辑:张赏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