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09日 09:33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王玉召 秦梅花摄影报道)通往库特来木村的水泥路,平坦如砥,畅通无阻。走进村庄,屋舍俨然,果树迎门。一站式服务大厅、红色记忆展馆、暖心小游园映入记者眼帘……
“这是深度贫困村库特来木村吗?”记者疑惑。
“村委会的牌子在那儿挂着呢,这还有假不成?”村民阿米娜 · 托合提买买亮起嗓门,笑着给记者指了路。
墨玉县吐外特乡库特来木村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落,从县城出发,驱车不到1小时就到了。4月22日,记者来到这个村,眼前的村庄村美人和,处处皆景。
库特来木村的路面都已硬化,并且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乡村美了 村民笑容多了
“修路、整渠、安路灯,几十年没有清理的垃圾被清走了,家家户户大变样。”
“原来穷,也没心思收拾,院子里脏乱差。现在日子好了,乡亲们也学着种树种草种花。”
记者在库特来木村采访时,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诉说着村里的变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村子有活力,脱贫才有动力。”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驻该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何勇说。工作队进驻后,下决心先从美化环境做起。
在工作队的带领下,村民人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垃圾丢弃地被修建成小游园,四周种上梧桐树和花草;宽敞的村委会大院里搭起葡萄架,种上花草树木;乡间小道修补加宽,围上一圈木栅栏,再粉刷一番,田园气息扑面而来。硬化路面、修缮房屋、建公共设施,库特来木村焕然一新。
如则托合提 · 库尔班是村里的老人,身体硬朗,腿脚利索,平时没事就喜欢去村委会旁边的小游园散步。“这里环境好,一到傍晚,来散步的人特别多。”如则托合提说。
在库特来木村,受益于农村安居工程建设,大部分村民都住进了新房。去年起,村里又对每家每户的院落进行设计改造,实行养殖区、种植区、居住区三区分离,并给村民发放花苗、菜苗等,既美化了庭院,又增加了收入。
“再不抓紧浇水,会影响长势的。”贫困户如孜妮萨 · 玉素甫在自家庭院里忙着给前两天栽下去的辣椒苗浇水。对于辣椒种植技术,她现在已经驾轻就熟。
库特来木村村民参观红色记忆展馆。
脑袋富了 脱贫的动力强了
环境美了还不够,脑袋富起来才能真正激发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内生动力。按何勇的话说就是,苦熬不干等着要,只会越来越穷。
如何让村民的脑袋富起来?工作队开动脑筋,先从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开始。工作队利用村里一处闲置空房,装修翻新,建起了一座红色记忆展馆。村里的草根宣讲员变身讲解员,给村民讲解搜集展出的一些革命战争年代的老物件,弘扬优良传统,激发村民用奋斗改变命运的斗志。
村里还通过评比“五好家庭”“种植能手”“庭院改造达标户”等活动,在村里营造出人人学先进、当先进的氛围。现在村民闲暇时,白天走进村委会的书屋、文化室充电,晚上到展馆接受红色教育,这已经成为村民们的生活常态。
业余生活丰富了,村民们的幸福感增强了,主动脱贫的意愿也提升了。汗萨依普 · 吾热依木过去比较懒,今年却主动提出要去县城的饭馆打工挣钱。
“工作队是真心为我们脱贫着想,我们自己怎么能放弃。”汗萨依普不好意思地说。
在村里待了3年的工作队队员阿布都克优木 · 吐热甫看得出来,如今的汗萨依普思想变了,人勤快了,脱贫的愿望也强烈了,而这正是工作队最希望看到的。
“现在,村里议事有场所、文化有阵地、学习有专栏,村民们心里亮堂了。”阿布都克优木说,村里的贫困户正从“等着扶、向上要”转变为“要自立、快脱贫”。
为解决村民办事难的问题,4月20日,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驻库特来木村“访惠聚”工作队与村“两委”建设的“一站式服务大厅”正式开始为村民服务,每周一、周三集中解决村民有关社会保障、就业、政策咨询以及困难诉求等问题。图为4月22日,墨玉县吐外特乡库特来木村村民米热古丽 · 艾拜(左二)在向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驻库特来木村“访惠聚”工作队队员阿布都克优木 · 吐热甫咨询低保事宜。
就业多了 奔小康的底气足了
库特来木村村民大多数以务农为主,有的也有过外出打工的经历但时间都不长。
离家太远不习惯,家里有老人也走不开。其实,村民们不愿外出打工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怕辛苦。村干部就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请外出就业实现脱贫致富的村民现身说法,去一次不管用就两次、三次,嘴皮子磨破,再执拗的村民也被说得心动了。
“今年,村里有260余人外出打工就业。”阿布都克优木说。
村里发展产业的条件有限,那就先扶持见效快的。在工作队的帮助下,致富带头人海如丽汗 · 艾合买提把家里的彩砖作坊扩大成水泥制品厂,吸纳了14名劳动力就业,其中有8名贫困户。
记者走进库特来木村水泥制品厂时,努尔麦麦提 · 图拉正在为彩砖脱模的事发愁。他正在反复试验,如何让彩砖从模具里出来时完整不缺角。努尔麦麦提是贫困户,在厂里干的时间最长,拿的工资也最高。“工资是计件的,干得好就拿的多,我加油干,今年脱贫没问题。”努尔麦麦提信心十足。
现在村里正在筹备发展木器加工厂、建筑工程队和鱼塘合作社,充分利用村里的优势,增加村民和村集体收入,提高脱贫成色。
经过努力,如今村里只剩下最后几十户贫困户,县乡、工作队、村两委、贫困户正上下齐心,一步一个脚印,力争尽快甩掉贫困帽子,确保全村人一个不落脱贫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