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 一线调研③ 】“平凡村”的脱贫梦

2020年05月10日 11:07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刘翔 约提克尔·尼加提 孙韵 吕伊晗摄影报道)伽师县江巴孜乡恰喀村,一个平凡的小村落,虽然毗邻伽师县城,存在感却并不强,甚至在无所不知的网络上,关于它的信息也仅限于“邮政编码”和“地理位置”。

恰喀村第一书记陈秀峰(右)在指导村民科学养殖。

恰喀村第一书记陈秀峰(左)与农户查看果蔬种植情况。

  啥原因?穷!

  难道一直沉寂下去就是恰喀村的宿命?至少陈秀峰不信。

  循循善诱换脑筋

  4月25日清晨,伽师县春雨初歇,麓绿风轻。离晨会开始还有些时间,陈秀峰戴上草帽,挽起裤腿,朝村委会外的田垄走去。

  半小时后,他一头汗两手泥地回来了。“陈书记,又拔杂草去了?”“本来只想出去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可看见地里的草就忍不住拔,这毛病‘治’不好喽。”面对工作队队员的“明知故问”,陈秀峰打趣地回应。

  2018年1月31日,陈秀峰作为自治区畜牧兽医局派驻恰喀村的第一书记,全面担起这个深度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走访之后,陈秀峰的一腔热血凉了半截——人均只有1.25亩地,没有特色和高附加值的产业,有劳动能力的村民窝在家中,不愿出去务工创收……

  贫有千种,苦有百样,穷根儿不在地里,而在人的脑子里,陈秀峰深知这一点。然而,要改变村民多年来形成的思维定势,并非易事。

  “一亩麦子和玉米,一年到头卖不了多少钱,咱们村要多种果蔬。另外,有劳动能力的,都要出去打工,不能天天耗在这一亩三分地里……”

  “不会种菜!”“麦子收入不高,紧紧巴巴的也能活,出去干啥?”村民大会上,陈秀峰的话音未落,便被淹没在村民们的热烈“讨论”中。一向好脾气的他,气得差点拍桌子。

  欲速则不达,“扶智扶志”等不得,却也急不得。大水漫灌似的劝导方式收效甚微,那就转为“精准滴灌”——挨家挨户“循循善诱”,从田间地头到锅台灶边,耐心细致地为村民讲道理、讲政策;光村干部自己说还不行,村民大会上,让已经脱贫的致富能手也来现身说法,用群众身边的人和事来引导群众。

  “感觉把几辈子的话都说完了。”那段时间,陈秀峰和工作队队员时常嘴皮干裂,十天半月都不见好。

  一天,村里的“老顽固”艾买提·夏木西主动来到工作队,说想种蔬菜,令陈秀峰喜出望外。“那么多话没白说,那么多工作没白做呀!”他感慨道。

  “老顽固”愿意种菜,顿时成了村里的一桩“新闻”,那些还在观望的、摇摆不定的村民听说此事,细细一琢磨,下了决心:“种!”

  赶上趟的恰喀村

  其实对于种植果蔬,一开始陈秀峰虽有思路,但心里还是没底。

  心里没底,缘于这片土地没“底子”。一直以来,恰喀村始终处于“赶不上趟”的状态——近几年,伽师县新梅产业如火如荼,相邻几个村都靠它脱了贫,但由于种种原因,直到去年,恰喀村才完成500余亩新梅定植。

  新梅落地,3年挂果,靠它形成产业带动脱贫,显然是来不及了。唯一的办法,只有改善原有的种植结构。

  这无疑是走上了一条新路,免不了要摸着石头过河。为了降低试错成本,村里先开辟了几块地当试种田,经过专家的建议,结合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环境,种植了辣椒、豇豆、大蒜、大白菜、伽师瓜,居然一举获得成功。

  “老顽固”艾买提的家距离试种田不远,这里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还真把这些东西种出来了,肯定比种麦子玉米挣得多!地里面就能‘刨’出好日子,为啥不干?”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说得再好,还要让农民实打实地亲眼瞧见。实际上,工作队的“口头引导”与试种田的种植始终在同步进行,最终两条线完成交会,特色种植全面铺开。

  如今,恰喀村已完成6个蔬菜拱棚、25亩伽师瓜、35亩陆地蔬菜和庭院蔬菜的种植,7月100亩复种大白菜的地块也已准备好。同时,成立恰喀村富民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种植养殖业提升改造提供平台,由合作社承包农民的90亩连片新梅进行示范管理,目前长势良好。每季度针对全体村民开展一次种植技术培训,每个月邀请专家和种植示范户开展一次宣讲,实现种植业提质增效。

  地里的活儿走向正轨,圈里的事儿也没落下。养殖业与陈秀峰“专业对口”,不算太难。多数村民都有养殖基础,只是缺技术和理念。

  “技术方面村民们的接受度都很高,只是不少人还是老思想,羊已完成育肥却还在圈里养着,直到家里缺钱才拿出去卖,没有及时出售后引进新羊羔,一进一出,既耽误时间,又少赚不少钱。”陈秀峰说。现在,村民经过指导,这种情况有了明显改观,现在各家各户基本形成了良性流转。今年,工作队还鼓励村民养鸡,为他们免费发放鸡苗,利用养鸡大户的技术和销售优势,带动35户贫困户增加养鸡存栏1200多只,为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

  曾经在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方面始终赶不上趟的恰喀村,如今算是彻底赶上了。

  个个争当“勤快人”

  在南疆乡村,土地资源有限是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咋办?促就业!

  地处城乡接合部的恰喀村,本来就有天然优势,只是因村民思想保守,不愿迈出外出就业这一步。

  破除了思想壁垒,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便释放出来,有奔头的生活,谁都想过。

  布丽其汗·斯迪克从别的村嫁到恰喀村后,就没过上几天好日子,丈夫身体不好,仅能做些简单的农活,她自己一天到晚围着孩子转。

  平日里,亲戚们也会偶尔接济一下他们,但时不时的冷嘲热讽,她也没少听。人穷气短,布丽其汗只能干受着。

  适逢去年年底有公司在村子附近办了一个村办工厂,布丽其汗和丈夫商量着想去工厂打工,村里也有了托幼所,不怕孩子没人管。“要是以前我肯定拦着你,可现在不一样了,家家户户都想着怎么挣钱,咱也不能落后,你就安心去吧。”丈夫鼓励她说。

  两个月的培训结束,布丽其汗正式上岗,一双巧手在彩线间翻转腾挪,编织出一块块又稠又密的花布。“工资按绩效算,我平均每月能挣不少,今年脱贫没问题!”布丽其汗笑着说,收到工资的第一个月,她就给自己买了套新衣裳,好好地在亲戚面前“显摆”了一下。

  在村办工厂、县城内就近就业,去北疆转移就业,在村里打馕、开理发店……现在的恰喀村,个个争当“勤快人”,已实现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就业。

  如今,恰喀村变了模样。“共圆脱贫梦,同心奔小康!”对于陈秀峰的这个愿望,如今,所有恰喀人都坚信不疑。

[责任编辑:罗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