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脱贫攻坚】啃硬骨头 产业扶贫再加力——来自南疆四地州的调研

2020年05月15日 10:59   来源:新疆日报

  4月29日,来自墨玉县的米丽古丽·艾合买提(左)在乌鲁木齐市达坂城区一家乳制品生产企业的车间包装骆驼奶粉。截至目前,今年已有数百名来自南疆的富余劳动力经过学习培训后分别在达坂城区工矿企业、餐饮行业实现就业。新疆日报记者秦梅花 摄

  新疆日报讯(记者张治立 韩沁言 拍热扎提·阿不都 张瑞麟报道)5月7日,伽师县古勒鲁克乡堂力其村连片的伽师瓜田里,古扎丽努尔·胡拉木等瓜农认真听乌鲁木齐来的专家讲解伽师瓜管理如何提质增效的要点。瓜农们对今年种伽师瓜增收充满信心,因为,在进一步增强伽师瓜产业扶贫功能上,伽师县从规范种植管理、统一商标和包装、打造专业交易平台、拓展网上销售渠道等方面精准施策、持续发力。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关键措施,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如何精准“把脉”产业扶贫,补短板、强弱项,增强“造血”功能,南疆四地州各地都在进行着新的探索。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势必也是产业扶贫大提升之年。

  1 产业链如何延伸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比较优势,落实落细产业扶贫政策,破解小而散难题,形成产业链是关键。

  “去年我种了两亩半万寿菊,纯收入5000元。因为跟着订单种,跟着产业走,今年,村民种万寿菊更积极了。”4月29日,莎车县巴格阿瓦提乡巴格吉格代村村民阿布力米提·赛麦提说。

  放眼整个喀什地区,一项项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特色产业村镇星罗棋布。除了莎车的巴旦木、叶城的核桃、英吉沙的杏、伽师的甜瓜等传统特色农产品擦亮了招牌外,万寿菊、樱桃、新梅、金银花等名优新特品种也蓬勃发展,甚至以前没有被农民纳入生产活动的扎扫把、养鸽子等小事,也成长为脱贫增收的产业。

  其实,无论是传统种植养殖,还是特色种植养殖,抑或传承多年的手工业,只要将产业扶持和精准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全面落实产业扶贫政策措施,产业的带动能力和“造血”功能便会凸显出来。对此,喀什地委书记李宁平说:“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我们必须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舍此别无出路。”

  同样是一种农产品,同样是一项生产活动,为什么产业化前后给农民带来的增收增效变化明显?喀什地区找原因、找差别的同时,也在找短板、找出路。今年,当地进一步细化落实产业扶贫各项政策措施,比如分析梳理主要农作物关键农时的关键技术,制定出《喀什地区农事旬历》,积极发挥地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构建督战、包联、帮扶“三位一体”的攻坚格局,整合各类资源,细化“一户一策”。

  在人地矛盾较为突出的和田地区,“一村一品”精准拔穷根的现象,离不开产业带动,少不了产业扶贫中的难题能及时得到破解。

  和田县塔瓦库勒乡巴克墩村原先没有支柱产业,2018年,自治区团委驻巴克墩村“访惠聚”工作队请来专家考察论证后,选定种植色素辣椒带动村民脱贫增收。色素辣椒适宜在巴克墩村生长,市场需求量也大,但要让村民持续稳定增收,必须走产业化道路。在工作队的努力下,发展色素辣椒产业中,育苗、种植、加工、销售等问题一一得到解决。

  自治区党委和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指出,扎实推进乡村产业振兴,需要加深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强化农产品产销对接等。

  今年,巴克墩村色素辣椒产业“一站一基地一车间”服务体系正在形成,产业链将更加清晰。在村里辣椒加工厂务工的村民合力力·艾拜自豪地说,他家每年靠辣椒产业能收入10万元。

  2 产销如何深度对接

  疫情面前,部分农产品销售受到影响。就疫情对产业扶贫的影响,南疆四地州在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这两天,在乌恰县巴音库鲁提乡巴音库鲁提村,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驻村第一书记谭轩一边和单位联系牛羊肉销售问题,一边忙着当“网红”直播卖货,线上线下齐发力,帮村民把牛羊肉卖成热销产品。谭轩说,只要能帮村民增加收入,让村里的养殖业壮大,他都会带领村民尝试新的销售方式。

  “工作队鼓励我们成立了合作社,帮我们注册了‘葱岭牧人’品牌。去年,我们村的牛羊肉销往内地多个省市,带动100多户村民增收。”4月29日,巴音库鲁提村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吐尔孙阿洪·木明说。

  办法总比困难多。为了构建多方位购销体系,提升产业“造血”能力,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与邻近的喀什地区、对口帮扶的昌吉回族自治州、对口援疆省市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对接,开展林果业托市收购、农产品展销等活动。

  柯坪小麦粉、羊肉、恰玛古、黄杏……提到这些农产品,柯坪县农业农村局党组副书记、局长依沙江·木萨有很多话要说。在他眼里,当地每一样农产品背后都有一条曲折的产业发展路,前方都有一篇可做的恢宏文章。

  产品品牌建设工程,让每公斤羊肉从60多元卖到最高130元,让恰玛古收购价从每公斤0.5元增长到2元,让黄杏收购价从每公斤1元左右增长到3元至5元,让绿色有机面粉畅销全国,让农民学会了种植蔬菜、黑木耳、火龙果等特色经济作物……尝到产业扶贫的甜头后,柯坪县的“产业革命”没有因去年该县脱贫摘帽放慢脚步,而是更加行稳致远。

  新疆农科院综合试验场党组书记金平曾在南疆基层工作多年,他表示,强化农产业产销对接,要建好农产品疆内收购和疆外销售“两张网”,构建地、县、乡、村四级农产品物流网络体系,培育一批“土字号”“乡字号”区域特色鲜明的产品品牌,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3 机制如何更加长效

  引导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共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4月28日,在于田县阿热勒乡阿热勒村木器加工合作社,村民帕孜莱提·卡地尔麻利地组装着家具配件。村里有了木器加工合作社后,包括她在内的60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阿热勒村的木器加工合作社,是4年前自治区国资委驻该村“访惠聚”工作队走访了解到全村有近百人干过木匠活后,利用自治区扶贫专项资金办起来的。南疆原来有不少合作社,有的昙花一现,有的不温不火,木器加工合作社成立后也面临着产品、样式单一的问题。工作队认为办合作社绝不能走一步看一步,便从乌鲁木齐引进了一家家具制造企业,探索出一条集培训、研发、生产、销售、传帮带于一体的“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

  着眼长远,未雨绸缪。和田地区依托“县有龙头企业、乡有规模企业、村有扶贫工厂、户有小作坊”四级架构,2018年以来,成立或扶持壮大农民合作组织1113个,通过走“龙头企业+合作社+联合体+基础户+贫困户”等模式,推动产业链条延伸到村、覆盖到户,实现县、乡、村三级产业全覆盖、户均受益全覆盖。

  产业能否释放出带动效应,让发展靠得住,进而让群众信得过,需要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

  喀什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农民合作社、保鲜库、畜牧良种繁育中心和养殖小区、乡村车间建设,支持一批农业投资企业做大做强,构建“农投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推动形成产加销一条龙、工贸农一体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壮大了,利益联结机制长效化之后,势必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分享扶贫产业链和价值链收益。

  中国区域经济研究院新疆分院院长王章法认为,产业扶贫中,研究制定长效机制非常重要。南疆四地州可引导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共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完善产业带贫益贫机制,让更多的农民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

  4 科技如何持续加强

  产业扶贫离不开科技的力量,需要人才支撑。同时,依托农业产业化发展,有效推广农业科技应用,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疫情期间,各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到影响,在乌什县前进镇托万克麦盖提村,凯合日曼·亚森等一批村民因为在家门口种植管理菌菇大棚,收入没有受到影响。“如果村里没有发展菌菇产业,我只能闲在家里。”他说。

  俗称“六山三滩一分地”的乌什县,是典型的少、边、穷地区。因一度缺乏产业带动、科技支撑,不要说引进新型作物了,连农民最熟悉的核桃种植业都没有什么改观。脱贫攻坚战打响后,乌什县通过多种渠道请来设施农业、林果、养殖等领域的专家“传经送宝”,现代农业科技实训基地建到了村里,冬闲时不间断开展培训。

  “由于农业科技服务纵向到底,我们县已形成21个黑木耳种植基地,核桃种植有28个林果技术服务队,沙棘种植将培养上千名懂技术的生态护林员。现在,每项产业都有从内地来的产业技术顾问。”乌什县扶贫办党组成员王晓东说。

  养殖是克州主要的产业之一,畜产品的品质直接影响着农牧民的收益。为了提高牲畜出栏率、商品率,阿合奇县不仅成立了牦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还邀请来新疆泰昆集团畜牧饲养专家,以合作社为培训基地,对辖区贫困群众、养殖大户进行精细化饲养技术培训,让牦牛养殖户掌握如何根据牦牛年龄、圈舍条件、当地自然环境、牲畜自身健康状况等进行科学饲养管理和免疫保健。

  按照“分级分类培训、因人精准施教”的原则,克州对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实训基地建设和培育力度不断加大。去年举办的200期培训班,培养出的大批行业干部、扶贫干部、贫困村干部,今年将在宣讲党的惠民政策、推广生产技术、激发内生动力、推进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新疆农科院园艺作物研究所副所长王继勋表示,南疆四地州要强化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全面提升基层农技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坚持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做到乡乡都有科技特派员、村村都有农技服务队、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

  产业扶贫以精度推动力度

  记者手记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脱贫工作中,“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处于优先位置。

  受自然环境、历史欠账、区位局限、设施薄弱等因素制约,“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南疆四地州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滞后。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后,特殊政策和特色优势使得南疆四地州产业扶贫力度不断加大,成效不断增强。在南疆四地州采访,记者看到了产业扶贫为农村注入了无穷活力:一批批农民加入到扶贫产业链之后,因持续稳定增收走出贫困走向富裕,因种植养殖方式改变思维随之改变,因越来越有奔头对生活充满信心。

  产业扶贫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南疆四地州产业扶贫中,仍存在劳动力素质不高、组织化程度不高、融合程度不高或品牌不响、产业链不长、覆盖范围不广等短板。以遍布农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很多合作社停留在加工创新能力低、生产规模小、带动农民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等现象。

  产业扶贫,关键在于精准定位,以精度来推动力度。采访中,记者看见凡是带动脱贫攻坚能力足、市场竞争力强、产业链不断延伸的扶贫产业,都在围绕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六个精准”上下功夫。俗话说:“一团乱麻,找出线头。”对于产业扶贫而言,这个线头就是基于精准定位的产业与项目。以项目带动,形成品牌与规模,激发农民的致富内生动力,才能对资本、人才产生吸引力,形成“穷人看能人、能人盯项目、项目贴市场、市场引资本”的良性循环。

  产业扶贫是推动脱贫攻坚的“火车头”,共同带动“火车头”前行的有干部、有企业、有专家和技术人员、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致富带头人。因此,参与其中的每个人都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立足当地自然禀赋,挖掘地方特色资源,着力在“特”字上做文章,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筛选前景广阔的特色产品,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拉长特色产业链条,做强特色产业深加工,提升特色产业附加值。

  同时,在实施产业扶贫时,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尊重市场规律,坚持市场导向,瞄准市场需求,发挥好龙头企业、合作社、产业大户的“头雁”效应,构建产业发展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共享产业扶贫红利。(张治立)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