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5月24日 20:42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人民网北京5月24日电 (万鹏、任一林)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哪些政策信号?为此,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研究智库研究员马峰,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内容。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人民发展事业,民生保障事业置于突出地位,全篇体现保民生、为人民的宗旨内涵、时代内涵。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到心中的最高位置,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在国内外疫情形势深刻变化影响的背景下,做好民生工作,特别是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不仅是我们党初心的体现,也是我们党根本宗旨的体现。”马峰对记者说,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一便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显著优势。当前,践行这一思想应做好“五个始终”。
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人民幸福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马峰认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人民利益、人民幸福的实现基础是生命安全与生存安全。生命安全是人存在的根本前提和基础,保住了生命安全,就保住了希望和一个个家庭。生存安全是人在社会立足,活下去的根本前提。我们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守住了人民生命安全的底线。在发展的困难和巨大代价面前,我们要进一步维护好,保障好人民的生存安全,守住人民生存安全的底线,尽全力做好民生工作,为人民织好、织密生存的保障网、发展的安全网。
始终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卓绝努力并付出牺牲,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政府工作报告中谈到,“对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能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十分不易、成之惟艰”。马峰对记者说,要不断根据工作的阶段性,不失时机推进复工复产,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抓住主要矛盾,在多重目标中努力实现动态平衡,以保促稳、以稳促进、以进促发展。
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只要我们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奋力前行,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一定能实现。马峰谈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脱贫攻坚的庄严承诺体现增进民生福祉这一发展的根本目的,我们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在发展中解决前进中遇到的民生问题。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面对时代的大考,依靠我们独特的制度优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我们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始终关注人民的安危冷暖,把工作做实做细。马峰认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保就业就是保民生、就是保收入。只要经济基本盘稳住、民生基本盘稳住、就业基本盘稳住,我们就能守得云开见月明,留住青山、为未来发展蓄积下磅礴的后劲儿、动力。要与人民同甘共苦,要与人民心心相印,要与人民共克时艰,始终关注人民安危冷暖,进一步做实做细民生工作、发展工作,为担当者担当,让履职者尽责,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办好自己的事。
始终做好“十四五”规划工作,奠定民生发展的长远基础。马峰谈到,当前,世界发展面临大变革、大调整,这些会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中国走向复兴的发展态势是没有改变的,也不会发生改变。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今年要编制好“十四五”规划,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擘画蓝图。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是一个必然要经历的崭新时代,实现现代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心愿。围绕民生保障和长远发展,我们要进一步适应经济发展从高速转向中高速的发展态势,要进一步深化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同频共振,加快形成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马峰认为,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处于深刻复杂变化之中,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做法新经验不断涌现,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加以认识、加以总结,进一步发挥党集中统一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深化社会发展领域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要进一步强化系统性、结构性改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发展,防范化解社会发展风险,持续释放制度红利,形成社会发展的制度动能;要进一步挖掘社会增长的的潜力和动力,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推动发展的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流动;要进一步筑牢社会政策底线,提高对社会发展的驾驭能力和应对能力,稳定发展预期,促进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