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总书记报告 • 决战脱贫攻坚⑦】让贫困群众端稳就业“铁饭碗”

2020年05月26日 10:53   来源:新疆日报

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习近平

  新疆日报讯(记者逯风暴 王臻 刘风静 加木布拉提·马那尔别克报道)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今年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阶段,全区上下正努力克服疫情影响,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就业扶贫,让贫困群众端稳端牢就业“铁饭碗”,托起稳稳的幸福。

  脱贫决战看一线——“就业是最有效的脱贫手段”

  5月初,叶城县下了一场大雨。对于气候干燥的南疆地区来说,雨水象征着希望。一大早,柯克亚乡阿瓦提巴格村村民穿着雨衣、骑上电动车,来到不远处的工业园区上班。

  阿瓦提巴格村是易地扶贫搬迁村,从昆仑山区搬迁来423户1837人,全部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自然条件差、农技水平低直接导致农业收入少,贫困户脱贫难度大。”中国石油西部钻探地质研究院塔里木分院驻该村第一书记艾则孜·艾买尔表示,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所以大家搬迁到这里。我们必须找到一条稳定脱贫的路子,让群众持续看到生活的希望。“就业是群众的期望,也是最有效的脱贫手段。”艾则孜说。

  第一书记和村干部利用入户走访的机会,动员村民外出就业。大家也觉得守着不多的土地,增收空间确实不大。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阿瓦提巴格村有的村民进入附近工业园区上班,有的和亲戚朋友结伴在疆内外务工,有的组成建筑队投身基础设施建设……截至去年年底,全村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一家至少一人就业。

  今年,阿瓦提巴格村尚有109户476人未脱贫,村里认真梳理了周边落户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动员富余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同时,采取开发公益性岗位为有就业需求的贫困户提供保障。“上有老下有小的村民都不愿意出远门上班,所以把工厂引到了家门口,创造一切条件,鼓励他们踏出就业第一步。”艾则孜说。

  代表委员说攻坚——“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就业是见效最明显的扶贫方式。”全国人大代表热依扎·巴合道列提所在的吉木乃县吉木乃镇萨尔乌楞村,利用“旅游+”模式,深入挖掘边境村红色旅游文化底蕴,着力打造守边、护边、戍边红色旅游项目,为乡亲们提供了稳定工作岗位,走出了一条“建美丽村、吃旅游饭、脱贫困帽”的脱贫之路。

  “结合实际发展产业,为村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就能实现稳定增收。”热依扎·巴合道列提代表说。

  “就业扶贫要多条腿走路”

  “就业扶贫一定要多条腿走路。”住疆全国政协委员迪丽娜尔·阿布拉认为,在扎实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实现稳定脱贫的同时,还要结合当地实际,多引入各类企业,为劳动力提供多样的就业岗位。

  迪丽娜尔·阿布拉委员建议,持续做好技能培训,一方面让群众有一技之长,找到称心的工作;另一方面提高技能水平,为就业向创业过渡打下基础。

  4月20日,村民在叶城县阿克塔什镇工业园区一家制鞋车间工作,该企业吸纳500余名村民就业,其中贫困村民390余人。全媒体记者王臻摄

  脱贫增收我能行——“脱贫之后的生活一定会更好”

  到了中午下班时间,阿米娜·居马走出工厂,和丈夫马木提·塔希麦提一起回家做午饭。如果不是在家门口上班,阿米娜的生活可能还是老样子:留在家里照顾残疾的丈夫。

  马木提双脚先天畸形,家里农活全靠阿米娜,地里收成不多、生活拮据。特别是他们生活在山区,看着一户户人家搬走,心里特别着急。2018年底,夫妻俩搬迁至阿克塔什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走出大山,我只希望能过上好日子。”马木提说。

  为保障搬迁户稳定就业,叶城县新建了工业园区,引进了生产手套、鞋等7家劳动密集型企业。

  去年2月,阿米娜参加技能培训,进入手套厂成了一名产业工人,每月有固定工资。

  看到村“两委”可以“量体裁衣”推荐就业岗位,马木提也不愿再闲着,他说:“腿有残疾,但我双手健全,应该能找到一份工作吧。”多家工厂比对、各方协调,他以工代训,进入鞋厂流水线实习,每月也有1000多元收入。

  “日子过得有些起色了。我相信,脱贫之后的生活一定会更好。”和马木提夫妇一样,村里很多贫困户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脱贫不再是梦,致富成为可能,奔小康就在不远的未来。

[责任编辑:廖映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