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6月02日 09:43 来源:天山网
天山网讯(记者郭玲 聂宁摄影报道)在阿尔泰山脚下,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赶着牛羊,携带着全部家当,一年四季都在路上奔波行走,风雨无阻,逐水草而居,现如今,在政策帮扶下,很多牧民告别游牧生活开始定居,也把很多传统的技能传承下来,融入现代生活,并因此增收。
5月31日,福海县举办了“百万阿勒泰大尾羊大转场”文化旅游节。
5月31日,在阿勒泰地区福海县春秋牧场——沙尔布拉克镇的草原上,举办了福海县“百万阿勒泰大尾羊大转场”文化旅游节,活动展现了铁力麦、巴斯胡尔编织、马鞭子编织、赛马、毡房搭建等赛事,不少传统生活技能传承人也来到了现场。
传统技能获荣誉 培养徒弟续传承
哈德力别克·哈布力正在表演阿肯弹唱。
“铁力麦是哈萨克族最早出现的一种曲艺形式,这次我唱了首关于春天的曲子,还跟其他歌手阿肯对唱,表达了现在的美好生活。”55岁的哈德力别克·哈布力是铁力麦传承人,在当地培养了30多名徒弟,还在阿勒泰地区各项赛事中获得多个荣誉。
“小时候跟着父母过游牧生活时,我喜欢观察动物的叫声,除了鸟,还有牧羊犬、羊、骆驼、马的声音,然后再去模仿,正是因为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美好,开始喜欢上用歌声表达,就像各大节庆活动,我们用歌声随机创作歌词对唱。”哈德力别克说,很高兴能有这样的活动,能让他们有机会将传统游牧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展现出来。
在此次活动住宿区,最耀眼的一排花毡房,便是热依哈·托合塔尔和徒弟的杰作。
在活动现场,围成一圈的毡房也是此次比赛中的一项,20户牧民骑着马牵着骆驼,带着所有“家当”,开始现场“卸货”搭建毡房。“这就是我们以前游牧生活的样子,空空的草原上,我们从一条树枝、一块毡子、一根绳子开始搭建,一家人分工合作,连毡房外裹的一层毡子都是手工制作而成的。”哈萨克毡房制作技艺传承人热依哈·托合塔尔,如今67岁,曾制作了60米长的花毡,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2013年获得全国“哈萨克毡房设计”版权,2018年被评为“自治区级民间艺人”称号,成为《哈萨克毡房装饰艺术》传承人。
在此次活动住宿区,最耀眼的一排花毡房,便是热依哈·托合塔尔和30名徒弟的杰作,“小时候看老人们都会,自己就学会了,虽然很早就开始定居生活,但传统手艺一直都‘留着’,很多牧家乐也会找我来制作。”热依哈·托合塔尔说。
“老手艺”丰富生活 融现代元素促增收
铁力麦、阿肯弹唱表演结束后,随着欢快的音乐响起,特色手工艺赛事开始计时,牧民们各自就地铺好花毯,埋头编织起来,妇女们编织巴斯胡尔(毡房装饰用的彩色带子),男士们快速打磨马鞭,随着巴斯胡尔快速地编织,现场的色彩渐渐艳丽起来。
在文化旅游节上,当地牧民正忘情投入到马鞭子编织大赛中。
转场、放牧过程中,马鞭、马鞍等马具是牧民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有着一手制作马具的好手艺,到了转场季,牧民哈力别克·阿布得尔阿合木十分忙碌。
56岁的哈力别克家住福海县齐干吉迭乡赛克露村,他制作马鞭的手艺从祖辈传承下来,一个打磨金属的铁器,若干把穿凿牛皮用的铁锥,这些物件已经陪伴了他30年,他自己也记不清楚做了多少马鞭、马鞍、缰绳,因制作技艺超群而远近闻名,很多人都慕名而来。
当地牧民正在手工编织马鞭子。
“普通的马鞭更趋于实用性,因此不需要太多装饰,但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把精美的马具当做工艺品来收藏,所以我要在设计和加工上更加投入,有人喜欢,我很高兴。”哈力别克说。
“靠着从小和长辈学的手艺,我开了家刺绣店,成立了合作社,传统手艺加上现代元素,不仅让自己增收,还解决了不少跟我一样有手艺的姐妹的工作问题,我还培养了新的徒弟,很多都开了自己的门店。”56岁的库力海依夏·加那提说,如今店里的作品不仅在村里销售,最远已经销售到了乌鲁木齐,年收入达十万元。
草原上牧民在赛马。
除了手工比赛,在活动现场,少不了赛马、姑娘追、叼羊等马上竞技的视觉盛宴。59岁的哈音拜·吾特开是家传第四代马上竞技传承人,他和他的战马在赛场上风采依旧。“在以前的游牧生活中,赛马在节日、婚礼、周末都会举行,有一匹好马不仅是自己的骄傲,很可能会让整个牧场因你而骄傲,父亲从小就是牧场上很厉害的马上竞技培训师,我从6岁开始跟父亲学习,从接生一匹马到挑选,再到严格的培训、到比赛,都非常严谨。”
如今,哈音拜将马产业发展起来,成立了“驯马协会”,协会有200多名会员,100多匹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