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漠书写高质量脱贫答卷

——且末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2020年06月11日 11:26   来源:巴音郭楞日报

  且末县的有机红枣熟了(2019年10月25日摄)。近年来,且末县全面实施有机绿洲发展战略,保持“红枣富民”的定力,稳定红枣种植面积19万亩。该县已成为全国公认的最优良红枣生产基地之一。  

  天山网讯(特约记者陈雪茹 通讯员赵戈摄影报道)素以“天边小城”著称的且末县位于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西南部,是“玉石之路”的发祥地和“丝绸之路”的南道重镇。全县总面积14.25万平方公里,为全国面积第二大县,辖14个乡(镇)场,总人口10.2万人。全州38个贫困村中且末县占15个,是巴州脱贫攻坚重点县,脱贫任务非常艰巨。

  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不能落下一个民族,不能漏掉一户人”。面对时代和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且末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聚焦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在“天边小城”吹响了坚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

  以上率下 尽锐出战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全县各族党员干部只有横下一条心,咬定目标,制定精准有效的扶贫措施,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才能迎难而上,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2018年新年伊始,且末县委书记徐凯在全县脱贫攻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掷地有声,向全县各族党员干部发出了动员令。

  神圣的使命,铿锵的誓言,如催阵的鼓点敲击在每位党员干部的心头。这是时间表,也是路线图;这是军令状,更是冲锋号……

  非常阶段,非常责任,超常发力——且末县委和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出征,先后主持召开扶贫政策学习和工作研究会议近百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创新制定“5+3+N+1”精准定策机制,依照“精准摸底、精准分类、精准施策”方法步骤,补齐短板,全面提升脱贫攻坚质量。

  同时,且末县全面抓好中央第六巡视组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及国家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等方面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对照巴州党委交办的60条反馈问题,紧盯责任落实,在全县建立“县、乡、村、组”四级脱贫攻坚体系,全县34名县级干部、65名乡(镇)班子成员、54个县直部门全覆盖主战包联11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乡(镇)、53个行政村、334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县各族党员干部全部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全面摸清底数,制定一户一策帮扶方案,用自己的辛苦努力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精准发力 攻坚克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工作的根本出路。

  且末县委经过反复调研论证认为,且末县绿洲区位独特,水土条件好,光照充足,几乎无工业污染,具备生产有机农产品的条件。谋定而后动,2017年新年第一天,且末县委十一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确定了有机绿洲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一枣二蒜三畜四特色”的优势主导产业发展。

  打通全产业链各个环节,为贫困群众谋划一条产业脱贫之路。且末县狠抓红枣种植第一车间,推进有机枣园认证;聘请红枣专家亲临指导,全县各族党员干部人人学技术,领着农民学、带着农民干;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让全县贫困人口全部加入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全程监督落实红枣种植“五统一”,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成立龙头企业,开拓市场销售渠道,由政府牵头,带队组团,深入北上广以及河北唐山对接市场,帮助枣农打开市场和销路,推动红枣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品牌化迈进。

  2017年,且末县开秤收枣以来,且末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通过调节市价,引领红枣销售进入良性循环,让枣农吃上了定心丸。三年实践,且末红枣成功突围,全面实现优质优价,贫困户依靠红枣产业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元左右。

  且末县是半农半牧地区,深度贫困乡村多集中在牧区,为打赢牧区脱贫攻坚战,实施易地搬迁和生态补偿措施,从2012年起,高标准建设三个集中搬迁点,完成1650户牧民搬迁和游牧民定居,持续推进畜牧养殖产业,逐步夯实依靠畜牧业脱贫致富的路子。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2016年以来,且末县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业、手工艺品制作等开展贫困群众职业技能培训5000余人次;开发扶贫特设岗累计安置就业2593人次,贫困劳动力4604人次实现稳定就业;加大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落实健康扶贫,出台先诊疗后付费政策,最大限度保障贫困群众健康水平;加快实施水、电、路、气、讯等到农家工程,全面加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且末县充分发挥政府和社会力量作用,推动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援疆扶贫、社会扶贫等互为补充的“四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和唐山市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十三五”期间,援疆资金总投入达1.33亿元;深化定点帮扶,结合“访惠聚”驻村工作,落实州县15家单位定点帮扶15户贫困户。

  初心如磐 逐梦小康

  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且末县各族党员干部用自己战天斗地、砥砺奋进的豪迈之情和舍家忘我的工作热情,在建设民富县强美好且末的新征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该县大力发展优势特色林果产业、带领山区牧民群众依山傍水发展旅游业,在带领各族人民致富奔小康的路上不落下一名群众。

  今年49岁的艾麦尔江·达吾提是英吾斯塘乡英吾斯塘村村民,原来日子过得紧巴巴。2017年,他积极响应该县有机绿洲发展战略,在技术专家和乡村干部的帮助鼓励下,申报15亩有机红枣园,当年他种植有机红枣的纯收入达到7.5万元。2019年,他家的红枣还未采收完,已被全部预订,收入20余万元。如今,艾麦尔江一家人的日子过得比蜜还甜。

  “党的好政策让我们一家过上幸福生活,我要好好种红枣,用我的实际行动感恩党,回报党,靠自己的双手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艾麦尔江说。

  56岁的乌布力·吐尔逊是库拉木勒克乡巴什克其克村人,也是该村第一个从昆仑山牧区搬迁至巴什克其克安置点的牧民。他家住的新房是2011年乡里统一盖的,政府给予补贴2.85万元。他的家宽敞明亮,地面铺着瓷砖,墙上挂着花毯,电视、洗衣机、冰箱一应俱全,和城里人的条件没啥区别。

  算起2019年的家庭收入,乌布力的脸上挂满灿烂的笑容,他说:“今年我通过卖羊、种大蒜、光伏发电,加上草场补贴,收入能有85530元,我的三个儿子都各自成家,比我过得还好。我们一家能过上好日子,都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我们要更加努力,埋头苦干,让今后的日子越来越好。”

  喀吾力·拜杜拉曾是库拉木勒克乡库拉木勒克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4年,他们一家4口从牧区搬迁到定居点,住上了安居富民房,孩子上学有了保障。这两年,乡里发展旅游业,在乡干部的动员下,他在昆仑古村旅游景点和村民合伙建了5个蒙古包,吃上了旅游饭。

  “以前在山上放羊,我家一年的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现在,我在旅游景区卖烤肉,生意一年比一年好,仅2019年5月到10月,纯收入就达6万元。对未来的生活我是信心满满。”喀吾力高兴地说。

  乔丽潘罕·亚森是阿羌镇喀特勒什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初,她和三个孩子从牧区搬到定居点生活,日子过得比较艰难。

  “党和政府了解到我家的情况后,帮我免费解决了一间彩钢板房,让我在村委会门前开商店,现在我每月的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党对我的恩情,我一辈子都不会忘,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乔丽潘罕说。

  使命如山 砥砺前行

  巍巍昆仑映明月,党心民心心连心。随着且末县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且末这座傲然屹立在沙海之中的璀璨明珠在时光的浸染下,也日益变得光华美丽。

  如今,漫步在且末县街头,一条条干净、整洁、宽阔的柏油路四通八达,郁郁葱葱的桑榆沿街林立,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热闹繁华的商业街、温馨怡人的居民小区、现代生活与田园气息相融合的乡村安居富民房,无不展现着“大漠之南·昆仑山下·天边小城·美丽且末”的独有神韵……

  今天的且末,社会安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援疆工作硕果累累,兵地融合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2013年底,且末县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687户13187人,贫困发生率达28.38%;2014-2019年,全县各族党员干部经过5年多的不懈努力,所有贫困户全部摘帽,15个贫困村全部退出,“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达标,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8.38%降至2019年的零。

  如今,且末县各项致富产业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有机绿洲发展战略引领下的“一枣二蒜三畜四特色”的脱贫致富主路,已成为老百姓家喻户晓的热门话题和为老百姓“造血”致富的强大引擎。群众学习红枣种植、畜牧养殖等劳动技能的热情得到大幅提升,就业渠道不断拓宽,比致富能力的风气越来越浓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行动更加自觉。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道行致远,不忘初心。在坚定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道路上,一幅幅脱贫攻坚的生动画卷在且末大地上徐徐展开,宏伟的小康梦在这片土地上正逐步变为现实。且末县各级党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践行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未来,且末县将继续围绕总目标,把打赢脱贫攻坚战、民生改善放在发展首位,贯穿改革始终,为提升全县各族人民的幸福指数和社会满意度而阔步前行。

[责任编辑:崔导胜 ]